学术动态

报刊新闻标题修辞格运用说略

发布时间: 2008-05-14

 

新闻标题的主要功能, 是提示新闻的主要内容, 在第一时间, 提供给受众最需要、最易读、最准确的信息, 并对新闻内容进行评价, 表明立场、态度、好恶等感情色彩。好的新闻标题如同人的眼睛, 通过它可透视文章的灵魂, 使新闻所体现的精神、道德、观念见诸报端。好的新闻标题如同一块磁铁, 能在第一时间里吸引受众,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 使之产生继续阅读全文的欲望。好的新闻标题, 既遵守新闻客观原则, 又尽可能使用一切语言中的修辞手段, 打造出和谐整齐的句式、生动鲜明的语句。

新闻标题运用语言中的修辞手段, 可以进一步提高语言表现力, 帮助新闻言语者更生动明确地表达意图, 使受众更形象地感受意图, 在愉快、富有美感的氛围中,使新闻行为得以完全实现。

 

 

语音和谐、句式整齐对称的对偶, 形象生动的比喻、比拟, 意义含蓄、印象深刻的借代、双关, 气势恢弘的排比、层递, 都是新闻标题常用的修辞格。

对偶秉承了古代散文和诗歌骈偶对仗的传统, 上下句字数相等, 结构相似, 具有整齐和谐的美感。形式精美、华丽、气派, 表达细腻准确, 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心理意识和对称的审美观, 是一种极具汉民族特色、极具表现力的修辞方式。例如:

① 采缤纷天下事入寻常百姓家(《大河报》 84)

②创新经营谋发展壮大实力续新篇(《光明日报》 13)

比喻也是新闻标题常用修辞格。笔者随手摘取 81的《光明日报》运用比喻的标题:《百名白血病康复者重返“再生之地”》,“再生之地”比喻给患者治好病的解放军307医院;《文化和传统是一条大河》, 把文化和传统的传承比喻成滔滔不尽的河;《南京: 把图书馆变成学生的“信息港”》, 把图书馆比喻成信息港;《科学家发现慢性疼痛的“分子开关”》, 把控制疼痛的分子比喻成开关;《教师暑期“充电”忙》, 把教师利用假期学习比喻成充电。比喻修辞格的运用, 使标题生动形象, 容易使人受到感染。

比拟给了被比拟的事物以活力, 或拟人, 或拟物, 使新闻标题生动形象, 引人注目。例如:《减肥产品“瘦身”缺监管》(《消费日报》 626) 、《网络广告: 快乐并尴尬着》(《河南商报》 714) 、《小心被“联合国”忽悠了》(《新商报》 630) 。以上三例都是拟人辞格。比拟辞格运用, 给标题注入了生命, 使标题如同活起来一样,具有了亲和力。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名称, 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 。从而使人产生联想, 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例如:《白首翁怆然忆前贤出版社立志出精品》(《光明日报》 727) ,“白首翁”以白发苍苍的特点代82岁的国学大师冯其庸老先生,“前贤”指国学大师、书画 家启功 先生。

双关是“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 有意使语句同时兼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 言在此而意在彼”(《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 。例如:《“热”浪袭人格力空调销售火爆》(《河南商报》 714) 、《“心” 箱》(《中国青年报》 430) ,“热”言在天气炎热而意在销售火热,“心”( xin) 是谐音,意在信箱, 寓意是这是打开心结的信箱。

新闻标题中使用的辞格还有很多, 例如:《明荣辱辨是非树理想砺人生》(《光明日报》 313) , 连用了四个动宾短语的排比, 气势恢弘, 从多方面表明主题;《青海查出三批“高考移民”》(《中国青年报》 32) ,“高考移民”是“××移民”的仿拟。再如:《方法+习惯+北京101=好成绩+自信》(《河南商报》 714) , 运用了一个类似数学公式的标题, 与内容紧密结合, 使题目更加醒目;《“AD季”高校之旅在北京大学启动》(《光明日报》 315) ,AD季”是广告季节的意思, 用字母表示既浪漫又简洁;《流浪的“小鸟”再也不用租“窝”》(《中国青年报》 200611) ,“小鸟”是比喻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 说出小鸟以后, 顺势拈连“窝”,“窝”又是比喻,形象地比喻家。

 

 

在一句话或一段话里有时候同时使用几种辞格, 连用、兼用或套用在一起, 以收到几重修辞效果。新闻标题也是这样,多以辞格综合运用情况出现, 使之更加生动、形象, 更具有表现力。

例如:《自重重人人重自信信人人信》(《中国青年报》 41) 这是对偶辞格中套用顶针辞格, 用字十分简练, 含意丰富。《莲花味精股权转让正“苦” 长城资产重组兴致正“甜”》(《河南商报》 714) , 对偶中套用了对比,“苦”和“甜”对比, 反映了在改革开放中企业资产重组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洛阳轴承负债24亿待嫁德国企业出价11亿想娶》(《河南商报》 71) , 把企业的资产重组比喻成嫁和娶的关系, 把两个企业比拟成待嫁新娘和欲娶新郎, 生动又恳切, 这是对偶中套用了比喻兼比拟。《百花报沃土文艺传爱心》(《光明日报》 15) ,“百花”比喻文艺工作者,“沃土”比喻广大群众,“百花报沃土”既是比喻又是比拟,“文艺传爱心”点明主题, 这是对偶中套用比喻套比拟的用法。《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光明日报》 15) , 对偶中套用双关,“主旋律”和“正气歌”既是歌曲, 又是反腐倡廉、弘扬正气的精神。《春风化雨润物有声— —自主创新报告会在各地引起热烈反响》(《光明日报》 32) ,“润物有声”是从杜甫的诗句“润物细无声”仿拟来的, 小标题很清楚明白地说明题意, 比喻这个创新报告如春风春雨一样, 会给改革开放带来欣欣向荣的景象, 整个题目形式上既是对偶, 又是比喻, 其中还兼用了仿拟。《“小广告”被罚铲除“牛皮癣”》(《北京晚报》 624) , 这是借代和比喻连用,“小广告”借代贴小广告的人,“牛皮癣”比喻街头乱贴的小广告, 就像牛皮癣一样难看、难治。修辞格的使用, 大大增强了新闻标题的形象性、可读性, 起到了帮助实现新闻行为的作用。

 

 

运用语言修辞手段,提高新闻语言质量,使新闻言语者能更生动明白地说话,受众能更清楚地接受,并引起共鸣,才能使新闻行为得以实现。新闻标题主要功能是提示新闻内容,但是如果修辞格使用不当,反而会阻塞新闻和受众之间的信道。例如:《公仔花束赶节试试》(《河南商报》 714),上下句虽然字数相等,但结构不同。何谓公仔花束?何谓赶节?意义不明,令人费解。

新闻标题的功能是表明立场,试看以下两例:《余秋雨“牛刀杀鸡”咋恁不值钱》(《光明日报》 83)、《我八强占六韩二李搅局》(《光明日报》 315),从标题中明显表露出对个人的人身攻击倾向,虽然可能是作者想表现出一种幽默调侃,但是笔者却不能赞同。

上一条:“转”而未“变”
下一条:《法苑珠林校注》校点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