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发布时间: 2008-05-13
由我国著名佛学家
1.名便礼拜,都不慰问。便引尽北行,东出至本客房中,欢笑通宵,屡求住彼。曰:一任和尚,不敢为碍。待明为咨报。曰:和尚不许。(卷第三十九“齐相州石鼓山竹林圣寺”,p.1248)
按:“报”当属下读,原句应标点为:“待明为咨。报曰:和尚不许。”这里意思是说“等明天为你(向和尚)咨问。(于是)回报说:和尚不答应。”“报曰”连用在本书中屡见,还如卷第十八“齐太原释慧宝”:“宝惊叹曰:何因大部经文,倐然即度。报曰:汝是有作心,我是无作心。夫忘怀于万物者,彼我自得矣。”(p.596)卷第二十六“宿命篇第十八”“引证部”:“儿母报曰:我舍怨心,时狼即便起坐思惟……”(p.814)卷第二十八:“唐兖州邹县人张忘字”:“以手招一司法近前,具言此事。司法报曰:不敢违命,然须白录事知。”(p.881)大正藏本《法苑珠林》引此不误,正作“待明为咨。报曰:和尚不许。”
2.又《摩达国王经》云:“佛再世时,有国王号名摩达。王时当出军征讨。时有比丘已得罗汉道,到国分卫。並见录将,诣王宫门。王有马监,令比丘养视官马,勤苦七日。(卷第四十四“王业部第四”,p.1358)
按:“並见录将”中“将”该属下读,正确应标点为:“时有比丘已得罗汉道,到国分卫。並见录,将诣王宫门。”“将”义为“带领”。“将诣王宫门”是说“带领着到王宫门”。考大正藏本所收录的《佛说摩达国王经》中亦引此,句读不误。
3.汉下邳周式,尝至东海,道逢一吏,持一卷书求寄载。行十余里,谓式曰:吾暂有所过,留书寄君船中,慎勿发之。去后,式盗发视书,皆诸死人录,下条有式名。须臾吏还,式首视书,吏怒曰:故以相告,而勿视之。(卷第四十六“汉下邳周式”,p.1407)
按:“式首视书”中“首”于文意不通。考《搜神记》作“犹”,“犹”于意为胜。这段说的是吏不允许周式偷看这一卷书,等官吏走后,式还是偷看了,见到书中记录的都是死人的名字,也有式自己的名字。不久,吏回来,而式仍在偷看这卷书,所以官吏发怒……。由整段文意可知:“首”似为“犹”之讹。
4.所著《法华》、《大品》、《金光明》、《十地维摩》等义疏,並行于世。(卷第五十五“舍邪归正”,p.1677)
按:“《十地维摩》”标点误,因为是两部经书,故应断为《十地》、《维摩》。《十地》即《十地经》,见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二:“《十地经》一部十卷。”(p.453)《南齐书》卷五十四:“子良使景翼礼佛,景翼不肯,子良送《十地经》与之。”(p.934)《维摩》即《维摩经》,亦见《出三藏记集》卷十二:“《维摩经》一部三卷。”(p.456)《魏书》卷六十七:“每为沙门朝贵请讲《维摩》、《十地经》,听者常数<>,即为二经义疏三十余卷。”(p.1499)
5.若有众生得于重疾,疗以自药。(卷第四十七“引证部第二”,p.1438)
按:“自药”不词,“自”当是“良”字形讹。“良药”才能治疗重疾。大正藏本《大宝积经》、《法苑珠林》引此正作“良药”,可据改。
6.晋永嘉五年十一月,有偃鼠出延陵。郭璞筮之,遇《临》之《益》。曰:此郡东县当有妖人欲搆制者,寻亦自死矣。(卷第六十三“晋永嘉年时有偃鼠出怪”,p.1903)
按:此处“搆制”与语境不符,“搆制”义为建筑的形状,亦作“构制”。古书中常见,如《异苑》卷七“古坟鼓角”:“后坏一冢,构制甚伟,器物殊盛。冢发,闻鼓角声。”(p.657)《元和郡县志》“剑南道上”:“李膺记云:后汉中平中,火延学观,厢廊一时荡尽,唯此堂火焰不及。搆制虽古,而巧异特奇……”(p.768)
此事在《搜神记》、《晋书·五行志》、《宋书·五行志》中有异文,均作“称制”。作“称制”是。“称制”,《汉书·高后纪》:“惠帝崩,太子立为皇帝,年幼,太后临朝称制,大赦天下。”颜师古注:“天子之言一曰制书,二曰诏书。制书者,谓为制度之命也,非皇后所得称。今吕太后临朝行天子事,断决万机,故称制诏。”(p.95)在史乘中亦有使用,如《后汉书·丁鸿传》:“使五官中郎将魏应主承制问难,侍中淳王恭奏上,帝亲称制临决。”(p.1264)由此义引申出“登帝王位”之义。“妖人欲称制”意思是说“有妖人将矫称帝位”。
7.奴今欲叛我,已钉其头著壁。(卷第七十“宋吕庆祖为奴枉害奴受现报”, p p.2092—2093)
按:“我”当属下读,应标点为:“奴今欲叛,我已钉其头著壁。”意思是说:“此奴现在想要逃跑,我已经把他的头钉在墙壁上了。”“叛”,不表示“背叛”、“违背”义,而表示“逃,逃跑”义。“叛”此义在古籍中常见,如《世说新语·轻诋》:“苻宏叛来归国,谢太傅每加接引。”南朝齐陆杲《系观世音应验记》“裴安起”条:“裴安起,河东人也。从虏中叛归,至河边,不得过。”“奴今欲叛,我已钉其头著壁。”说的是:主人吕庆祖为家奴教子所杀,但人们都怀疑是吕之族弟无期所为。后来吕显灵告知无期真相。庆祖知道家奴想逃跑,就预先把教子的头钉在墙壁上。下文记载:“又问:汝既反逆,何以不叛?奴云:头如被系,欲逃不得。”由此亦可知“叛”与“逃”义同。
8.唐京师有人姓潘名果。……任都水小吏。下归家,与少年数人出田游戏。过于冢间,见一羊为牧人所遗,独立食草果。因与少年捉之,将以归家。其羊中路鸣唤,果惧主闻,乃拔却羊舌。于是夜杀食之。后经至一年,果舌渐消缩尽。……令开口验之。乃见全无舌根,本才如豆许不尽。(卷第八十四“唐潘果杀羊舌缩验”,p.2175)
按:这一段文字两处标点有误:一、“独立食草果。因与少年捉之……”。“果”为“潘果”的名,应属下读。正确标点为“独立食草。果因与少年捉之……”二、“乃见全无舌根,本才如豆许不尽。”其中“根”当连下读,不然“全无舌根”与“本才如豆许不尽”相矛盾。故应改为:“乃见全无舌,根本才如豆许不尽。”《太平广记》卷四百三十九“潘果”条不误,可资改。
9.东晋成帝咸和年中,丹阳尹高悝往还市阙,每张侯桥浦有异光现。……至咸和元年,南海交州合浦采珠人董宗人每见海底有光,浮于水上。寻之得光,以事上闻。简文帝敕施此像,孔穴悬同,光色无异。([唐]释道世撰 周叔迦 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中华书局,2003年12月第1版,卷第十三“东晋杨都金像出渚缘”,p.455—456)
按:“至咸和元年”一句中的年号“咸和”误,应是“咸安”。“咸和”是东晋成帝司马衍的年号,“咸安”是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的年号。从书中记载看“东晋成帝咸和年中……至咸和元年……简文帝……”,亦可知第二处“咸和”有误。而且《高僧传》卷第十三“晋并州竺慧达”亦记此事,正作“晋咸安元年(公元三七一年)”(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7年10月第3次印刷,p.478),可资证。
10.[释道]昂曰:大众好住。今西方灵相来迎,事须亲往。言讫但见香炉坠手,便于高座而终,卒于报应寺,春秋六十有九,即贞观七年八月内也。道俗崩恸,观者如山接。捧将殡殓,足下有普光堂等文字生焉。(卷第十五“唐沙门道昂”,p.525)
按:“接”当属下读。故该句当断为:“道俗崩恸,观者如山。接捧将殡殓,足下有普光堂等文字生焉。”“接捧”为词还见鸠摩罗什《大智度论》“大智度论释发趣品第二十之余”:“四天王使者接捧马足,逾城而出。”亦可作“捧接”,如梁慧皎《高僧传》“晋荆州长沙寺释昙翼”:“翼乃往祇礼,谓众人曰:‘当是阿育王像,降我长沙寺焉。’即令弟子三人捧接,飘然而起,迎还本寺,道俗奔赴,车马轰填。”(p.199)大正藏本《法苑珠林》、碛沙臧本《续高僧传》标点不误。
11.时维那直殿,夜见此僧从窗隙出入,遽以白安。
(本文连载于《江海学刊》2007年第6期、2008年第1、2期)
上一条:报刊新闻标题修辞格运用说略
下一条: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