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发布时间: 2006-05-23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中古时期的一部重要文献。该书时代久远,书中有不少“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词语,选取其中“潭涨”、“峭秀”二例略加考辨,就正于方家。
潭 涨
1、水上杂树交荫,云垂烟接。自是水流潭涨,波襄转泛。(卷6,525页)/2、陂水南北十里,东西六十步,子午潭涨,渊而不流,亦谓之桑社渊。(卷10,995页)/3、其水东北流,历涧,注以成渊,潭涨不测。(卷17,1512页)/4、睢水又东合乌慈水,水出县西南乌慈渚,潭涨东北流,与长直故渎合。(卷24,2025页)/5、陂水北出为鮦陂,陂水潭涨,引渎北注汝阴,四周隍堑,下注颍水。(卷30,2517页)/6、堵水于县,堨以为陂,东西夹岗,水相去五六里,古今断冈两舌,都水潭涨,南北一十余里,水决南溃,下注为湾。(卷31,2617页)
“潭”有“深”义,如《管子·侈靡》:“潭根之毋伐,固事之毋入。”尹知章注:“潭,深也。”《汉书·扬雄传》:“而大潭思浑天,参摹而四分之,极于八十一。”颜师古注:“潭,深也。”(卷八十七下,3575页—3576页)《集韵·覃韵》:“潭,一说楚人名深曰潭。”“潭”的这种用法在《水经注》中亦屡见,如“今池水东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紫色澄渟,潭而不流,……”(卷6,584页—585页)“池在山原之上。世谓之天池,方里余。其水澄渟镜净,潭而不流,若安定朝那之湫渊也。”(卷13,1128页—1129页)“[濡水]迳沙野北,东北流迳松林山北。水北有池,潭而不流。”(卷14,1242页—1243页)“峡北有七谷村,两山间有水清深,潭而不流。”(卷34,2845页)等。
“涨”,韵书中有两音两义,《广韵》去声四十一“漾”韵:“涨,大水。又陟良切。”《集韵》上声三十六“养”韵:“涱、涨,大水也。或从张。”此当为名词义。《广韵》下平声十“阳”韵:“涨,大水貌,又音帐。”此当为形容词义。
由此可知,《水经注》中“潭涨”为多义词:
(1)为偏正结构,“潭”为形容词“深”;“涨”为名词,义为“大水”。“潭涨”即为“深沉而浩大的水体”,可作主语。如上例4。“涨”作名词用,辞书中不多见,除《水经注》中例证外,还如《观世音应验记三种》:“依暮,将一手力载柱渡湖。半涨,便遭狂风,船重欲覆。”(《系观世音应验记》八)“栾苟亦事佛,尝作富平令。先征虏,终小失利。舫被火烧,贼又见逼。正在江涨,风浪大起。苟自分必死,犹念观世音。”(《同上》四五)《法苑珠林》卷一七作“正在江中”。除了“江涨”外,六朝时还有“海涨”,如《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沈约<晨征听晓鸿>》:“出海涨之苍茫,入云途之瀰漫。无东西之可辨,孰遐迩之能算。”(卷七,1667页)又浙江宁波大学的校址为“浙江省宁波市宁镇路半路涨”,在宁波大学的附近还有一地名曰“横涨”,也许这两个地名中的“涨”也当为名词义。
(2)偏正结构,“潭”为形容词“深”;“涨”为动词,义为“涨水”。“潭涨”义为“大水深涨”。《水经注》中还有“潭积”,如“溪中有泉,谓之兹泉,泉水潭积,自成渊渚,即《吕氏春秋》所谓太公钓兹泉也。”(卷17,1515页—1516页)“潭涨”与“潭积”辞例同,“潭涨”的这种意义如上例1、例2、例3、例5。
(3)为并列结构,“潭”为形容词“深”,“涨”作形容词“大水貌”,如《文选·郭景纯<江赋>》:“冲巫峡以迅激,跻江津而起涨。”李善注:“涨,大水貌。”(卷第十二,557页)“潭涨”即“水深、水大的样子”。可作谓语。如例6。“都”亦作“猪”、“瀦”,表示“水泽所聚”,如《礼记·檀弓上》:“洿其宫而猪焉。”“都水潭涨”,就是指“水聚集汇合在一起而水体深沉浩瀚”,下文“南北一十余里,水决南溃,下注为湾”亦是其证。同时《水经注》中亦有“涨”作形容词的用法,如:“大江南赣水,总纳洪流,东西四十里,清泽远涨,绿波凝净,而会注于江川。”(卷39,3255页)“远涨”之“涨”即为大水貌。故“远涨”义为水面辽远而浩大。正与下文形容词“凝净”相对文。
峭 秀
北岭虽层陵云举,犹不若南峦峭秀。(卷11,1051页)
《汉语大词典·山部》“峭秀”条下正引此例,解释为“挺拔秀丽。”其中“秀”释义为“秀丽”,甚误。
此处“秀”应表示“高出”、“耸出”义。“秀”的本义为禾抽穗吐花。《正字通·禾部》:“禾吐花也。”《诗·大雅·生民》:“实发实秀,实坚实好。”朱熹注:“秀,始穟也。”程瑶田《通艺录》:“禾之初作穗也,先作稃壳,其形与已成谷者无异。已而稃壳稍开,中有须数根,戴蕊(须末之点曰蕊)吐出;既开复合,须蕊在外;后乃结实,充满稃壳中。……”禾穗一般要高出其茎叶,居最上端,引申之,则有“高出”“超出”义。《广雅·释诂》:“挺、秀、……拔、……生,出也。”三国魏李康《运命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文选·张协<七命>》:“尔乃峣榭迎风,秀出中天。”李善注:“秀,出貌也。”(卷第三十五,1600页)《广韵·宥韵》:“秀,出也。”这种用法《水经注》中亦屡见,如:“西迳大翮、小翮山南,高峦截云,层陵断雾,双阜共秀,竞举群峰之上。”(卷13,1188页)“濄水东南迳层邱北,邱阜独秀,巍然介立,故壁垒所在也。”(卷23,1951页)“今其坟冢,巍然尚秀,隅阿相承,列郭数周,面开重门。”(卷7,693页)“又东北入黄瓮涧,北迳中阳城西。城内有旧台甚秀。”(卷22,1880页)“沂水又南迳爆山西,山有二峰,相去一里,双峦齐秀,圆峙若一。”(卷25,2160页)“沅水又东历三石涧,鼎足均跱,秀若削成,其侧茂竹便娟,致可玩也。”(卷37,3086页)“[营水]西流迳九疑山下,蟠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卷38,3123页)“东有簟山,南有黄山,与白石三山,为县之秀峰。”(卷40,3328页—3329页)等亦同,从最后一例“秀峰”更可看出,“秀”有“高出”义。
《汉语大词典》中对于“秀”字理解错误的词语还如“特秀”、“傑秀”、“秀出”、“秀举”、“孤秀”等5个。
参考文献:
[1]北魏郦道元撰,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2]董志翘.<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3]梁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向熹.诗经词典[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5]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8.
[6]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7]汉语大词典[K],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7.
(本文发表于《古汉语研究》2005年第2期)
上一条:个性的发现与失落
下一条:近段时期我院部分教师出版著作情况(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