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南开大学文学院罗振亚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 2020-11-11

11月4日上午,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穆旦诗歌研究中心主任罗振亚教授应邀莅临郑州大学文学院,在二楼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在云端舞蹈——破解新诗经典的对策”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李勇教授主持,樊洛平教授担任评谈人,文学院百余名师生到场聆听。

罗振亚教授在中国新诗研究领域成就卓著,曾出版有《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史》《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与先锋对话》《1990年代新潮诗研究》等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文章三百余篇。

讲座伊始,罗振亚老师便结合新诗的百年历程,提出了“新诗是否可以阐释”这样一个问题。在追溯新诗发展的历史时,他先后以1920年代的李金发、1930年代的废名,到1940年代的穆旦、1950年代的洛夫,再到1980年代的舒婷以及欧阳江河等人为例,生动说明了为何“新诗的优劣并不以读得懂/读不懂为标准”。譬如废名,其新诗多半涉及“禅宗”意趣,理解难度之大使得刘半农都发出了“无一首可解”的感叹。而针对当下诗坛的弊病,罗老师又切中肯綮地提出了“经典说”,即“文学是不是繁荣,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它有没有相对稳定的偶像时期和天才代表”,在文学繁荣时期,“引领过当时写作风气的那种诗人就是经典诗人,而他们的作品就是经典作品”。至于如何确立新诗经典,罗老师指出,“经典的确立需要从历史主义态度和立场出发,经典评判更应从审美维度出发,多维拓展研究方法”。他结合大量具体文本,阐释和佐证了这一观点。首先,罗老师以路遥《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情感经历为例,引导同学们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分析高加林选择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他更以席慕容的《盼望》与其他新诗对比,说明了经典阅读和阐释中历史主义态度和立场的必要性。在新诗经典如何产生方面,罗老师强调了“意象”的突出作用,他例举了郑愁予的《错误》,指出了“意象”对于诗歌审美价值的决定性,同时他也结合鲁迅的小说《孤独者》中“狼”的形象等对这一点进行了更进一步的阐述。最后,罗老师特别提出,由于新诗常常进行非常规的意象组合,所以我们需要仔细品味新诗所蕴含的情绪律动和自由化的语言风格。而结合余光中的《乡愁》《当我死时》、卞之琳的《第一盏灯》、徐志摩的《沙扬娜拉》等新诗经典,罗老师又向在场师生介绍了“比较阅读”等有效的诗歌研读方法。罗老师学养深厚,智慧幽默,在晚秋的时光中,他引领在场者邂逅诗歌,让大家享受了一场诗学的精神盛宴。

樊洛平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深度点评,并代表学科诚邀罗老师能常来郑大。对在场学生的提问,罗老师也一一作了精彩的解答。据悉,此次讲座是文学院2020年度“文学前沿系列讲座”的第六场。该活动由郑州大学文学院、郑州大学二月河文学艺术研究中心、郑州大学客家文化与华文文学研究所联合筹办,旨在提升大学生的阅读质量,拓展人生视野,关注学术前沿,后续还将邀请多位著名学者莅临,敬请期待! (图/文:李曼 任玉翀 简东 江磊)

上一条:文学院成功举办2020—2021学年第二期学术交流会
下一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阎伟教授莅临文学院开展学术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