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发布时间: 2020-12-04
2020年11月29日下午,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宝明莅临郑州大学文学院,在文学院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我们当前的负担:人文不能承受之重”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郑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李运富教授主持,刘志伟教授担任评议人,文学院百余名师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张宝明教授从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等现象出发,指出智能手机日益成为当代社会中人们的依赖,而人文学科却越来越受到边缘化的对待,并由此引出“当代人文学科失去自信力了吗?”这一话题。随后,张宝明教授分别从“人文学科的无用之用”、“人文的意义在于诠释”、“人文学科不能忽略人文关怀”和“当代人文的价值与出路”这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当代人文学科发展的立足点与自信心等相关问题。
首先,针对过去很长时间社会中普遍存在争论的“人文学科有用无用”这一话题,张宝明教授指出,人文学科是与理工科完全相异的学科形态,“实用性”本就是理工科的思维模式,而人文学科在实用性方面应该是示弱的。如果一味地去追求人文的实用性,那也只能是“种了别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地”,从而失去人文学科自我底色,造成对人文学科的不自信。对于人文学科而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只有敢于承认人文的“无用”,才能真正体现出人文所蕴含的内在价值体系,人文学者也才算真正有了底气和勇气。
其次,张宝明教授指出人文的意义在于诠释,人文的发展不能忽略人性的关怀。他认为,科学和人文都追求真善美,但科学的求真是第一位,人文的求善则是第一位。人文需要科学的精神,科学需要人文的指引,人文的根本意义在于“诠释”,诠释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最后,张宝明教授谈论了当代人文的价值与出路。在他看来,人文的价值就是回到人文世界的本真。回归人文的本真首先要求人文学者在浮躁喧嚣的时代中耐得住寂寞,呵护人文精神,重塑人文学科的自尊。其次要求我们要有纯粹的、独立的、超越实际问题的学术立场,坚守人文的风骨与本质。再次,承认人文之“无用”,并非要求其远离现实,人文更应去关注现实,发挥人文对世界、人性等的关怀及诠释作用。总之,在科技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文学者更应该坚守自己的本位,守护人文研究固有的领域及价值尊严。
讲座最后,刘志伟教授对本场讲座进行点评。他指出,我们应该为张宝明教授这种高度的人文关怀,使命感强烈的人文学科忧患意识,以及深度的理性反思精神点赞。本次讲座在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