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发布时间: 2021-05-14
2021年4月19日上午,中南民族大学王兆鹏教授莅临郑州大学文学院,在文学院二楼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GIS、VR、AI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的主题讲座。讲座由郑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罗家湘教授主持。
王兆鹏教授历任湖北大学教授、武汉大学教授,现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字人文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词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已出版《唐宋词史论》《词学史料学》等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60多篇。两度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研发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平台颇受关注和好评。
讲座伊始,王兆鹏教授便向我们介绍了GIS 、VR、AI 等数字技术,并就这些数字技术对古代文学研究的启示,拓展古代文学研究的视野和空间,提升古代文学研究的智能化水平进行了简要的阐述。王教授以孟浩然《春晓》入题,用视频还原诗词场景,一句一镜头,捕捉时间、生命意识,扩大了古典文学想象空间。随后,他又用卫星地图向我们展示了李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和柳宗元“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表现的现实场景卫星图,从点、线、面三个维度进行历史还原,让我们在返回现场与细读文本中体悟作者的主观情志。范仲淹《渔家傲》“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凸显了庆州前线的紧张局势;欧阳修《朝中措》“山色有无中”,体现了欧公创造平山堂景观的自觉意识。通过这些诗词实例,王兆鹏教授结合自身的研究经历,分别从“用视频还原诗词场景”、“用卫星地图重现作品现场”、“用GPS定位考察路线和作品现场”、“用GIS做文学编年地图呈现作家活动行迹”、“用GIS将表格变美图”、“VR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构想”、“AI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应用展望”七个方面,论述了新技术的应用和进步对于拓展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王兆鹏教授强调,写诗词要亲历,读诗词也要亲历,要让“技术与文学研究联姻”,对新技术的充分利用不仅能够提升古代文学研究的效率,更能够促使古代文学研究的深层次推进;未来从事古代文学研究,要特别关注数字人文和现场勘查两个方面。王兆鹏教授认为,目前的GIS等技术,已能够让古代文学研究实现从选择性分析到整体性还原的转变,通过GIS技术,可将静态的文字描述转化为集学术、美术、技术于一体的图表,从中可以显而易见地获知文人的流动轨迹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学版图的调整;未来借助VR、AI等技术,则可以重现诗词的局部场景,将已经风化、破坏、改观、消失的原始场景进行恢复,从而还原诗词作品的历史现场,还能够将目前功能单一的文本型资源库升级为能够进行时空定位、可视化呈现的结构化数据库,为古代文学研究提供全方位、整体性、关联性的参考。
王兆鹏教授在讲座中,既展示了新技术的应用和操作方法,又广泛征引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辛弃疾等著名文人的诗句进行详尽分析,声情并茂,别开生面,饶有趣味,在深化相关作品理解的同时,又提供了学术研究的新路径和新范式。文学院刘志伟教授对讲座进行了评议,对王兆鹏教授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格局作了概括和总结,并赠送书法作品“名花照眼春光满,奇论开天妙语多”以表谢意。对于现场同学的提问,王教授作了耐心而详细的解答。
文学院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现当代文学等专业的多位老师出席,文学院百余名同学到场聆听,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邵杰、郭恒茂/文,祝芳媛、周敬/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