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发布时间: 2021-05-27
2021年5月21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吴晓都应邀来我院讲学,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名为“比较文学语境中的普希金”的讲座,讲座由比较文学专业负责人梅启波老师主持。
吴晓都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在苏联普希金俄语学院和俄罗斯赫尔岑师范大学访学,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俄罗斯友好协会理事。
讲座伊始,吴晓都教授先是以钱钟书“对话苏俄文学”为例,厘清了比较文学的定义,阐述了文学研究中比较意识的重要意义。吴教授随后介绍了普希金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说明了普希金与俄国文学崛起的关系。吴教授引述了卡莱尔对俄罗斯文学的轻蔑言论,提醒我们要在19世纪新的文学语境中对普希金进行新的认识和理解。普希金既是俄罗斯文学中心主义传统的奠基人,为俄罗斯文学带来了积极的浪漫主义风格;又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创者,其《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创作比司汤达的《红与黑》还要早。
在阐述了普希金的重要性之后,吴晓都教授通过对歌剧《卡门》进行分析,展示了的普希金对法国文艺的影响;同时在中俄文化关系的语境下,指出普希金的诗歌有着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悲悯、刘禹锡和李商隐的诗意以及鲁迅的风骨;他还对普希金的朦胧诗学同中国的朦胧诗学进行了对比分析。吴晓都教授最后指出,普希金的创作不仅对托尔斯泰及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俄罗斯文学产生了多方位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成为了世界文学的光辉遗产。他的创作帮助俄国文学摆脱了在欧洲文学背后亦步亦趋的局面,使俄国文学开始发展壮大、走向世界。
吴晓都教授充满激情的演讲使普希金的形象生动地出现在同学们面前,让同学们经历了一场诗歌的盛宴。讲座过后,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高晓玲教授和我院比较文学专业辛雅敏老师针对讲座内容与吴老师进行了交流,同学们也进行了积极的提问。吴晓都教授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上一条: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王莹研究员为我院师生作学术报告
下一条:梅启波老师参加河南省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学会2021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