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李娜研究员应邀为我院师生开展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 2023-04-17

2023年3月31日下午,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李娜老师应邀为我院师生了题为看见、看见‘我’——进入陈映真《人间》经验的一个路径”的线上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郑州大学文学院樊洛平教授主持,河南省社科院副研究员李孟舜老师、郑大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江磊老师担任与谈人,来自郑州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师生在线上、线下共同聆听本次讲座。

一、为什么是《人间》,为什么是这样一条路径

讲座伊始,李娜老师便开宗明义地指出,《人间》杂志的缘起在于创始人陈映真提出“我们来办一份的杂志”。她认为,研究者可以从三个层面深入探究《人间》杂志的缘起:其一,从陈映真个人的生命史及其文学、思想的探索史层面;其二,从战后台湾的人文、思想杂志的生态史层面;其三,从1985年10月“《天下》杂志三人谈”关于“何谓高速发展的台湾社会的‘人文’”的相关讨论层面。李娜老师指出,陈映真创办《人间》杂志的初衷在于他对现代工商业的发展和现代教育不抱乐观,但同时也试图以之为出发点,来探索一条改善现实中的人、社会文化与环境的道路,为接下来社会的向前进步,提供着思想实践和人的资源。

接着,李娜老师从“作为两岸更建设性地自处和相处的比喻”的角度,具体论述了“看见‘人’、看见‘我’”这一认识路径的意义。李老师强调,从两岸的角度来讲,《人间》是一个能够帮助我们“看见”台湾、内在的理解台湾的媒介:包括《人间》杂志在内的一系列探索,在文化、思想、艺术上有非常多的深刻反省和探索,并且与台湾的经济成长交织互动,从而参与塑造了当下台湾社会、台湾人关键的价值、思想和心理结构。在此基础上,李老师进一步指出,如果把“看见‘人’、看见‘我’”作为一个认识路径,这一由《人间》建立的现代人文传统,其实也对应着大陆当下的现实感受和路径探索的需求:比如,纪录片《杀马特我爱你》让我们在有景况有历史的人的意义上“看见”了“杀马特”,而这“看见”的过程则提醒我们,“看见”他人的生命和生命中内涵着的社会的、历史的重量面对着层层的区隔。李老师因此认为,《人间》经验展开了丰富的“看见‘人’、看见‘我’”的探索,而这些经验倘若经过转化,能够成为帮助我们面对当下时代和人的困境的重要资源。

二、如何看见“人”,看见“我”:以“汤英伸报道”为线索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李娜老师以《人间》杂志对于“汤英伸事件”的报道为线索,深入阐述了“如何看见‘人’、看见‘我’”这一问题。李老师指出,1986年1月,曹族(邹族)少年汤英伸在台北犯下命案,由此引发的“汤英伸事件”通过一个人子的暴力、一位父亲的救赎,展现了一个“看得见人”的人间的启动:在由台湾少数民族问题所提供的契机下,《人间》杂志对这个犯罪的青少年展开了非常认真努力的理解,而其父汤保富的痛与热烈救援也构成了一种张力;更重要的是,这一事件铺开了以一个身心出了问题的人作为基点,来全面检视构成这个社会运转机制的政治、教育、法律、文化乃至文学艺术的问题,以及围绕上述方面进行制度性改善的可能性。

李老师还认为,当时投入到这个以“救援”为名的文化运动之中的人,比如《人间》杂志的记者官鸿志,也得以从民众的生活现场学习,进而确立了“为人间”的自我。由此,她指出,《人间》杂志让建设性连接人、培育“我”成为一种社会动能。李娜老师强调,《人间》一向因对台湾富裕、现代化社会的“后街”——贫穷、边缘、被损害的人的关切和凝视而被称道,但就此而言,它更有创造性的其实是,它的关切和凝视,不是我们在应对现代社会贫富分化问题的报道、讨论中常见的人道主义表达或良知的寄托——更重要的是,它对所谓富裕阶层、优位者的“精神状态”和整个社会都逃不掉的“现代化苦恼”问题同样正面直视。所以承接了1970年代以来陈映真和友人们探索时代问题的经验教训的《人间》,形成的关切和凝视方式,是一种能把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诸多人们很深地、具有行动性地连接起来的方式。《人间》对当时能推动社会变革的运动和事件,可谓无役不与,但它的参与,同时将一种对治于时代问题的人文价值、人文视野注入了人们对社会变革的认识理解与感觉想象。

三、看见“人”,看见“我”:意识的必要、现实的意义与方法论上的可能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李娜老师从意识的必要、现实的意义与方法论上的可能三个方面论述了“看见‘人’、看见‘我’”的重要意义。李老师认为,《人间》的人文传统是可以与社会科学对话、辩证,并且具有行动性的,能够为社会和人的进步提供思想和“人”的资源:在《人间》的人文传统影响下,许多人和组织持续进入社会和民众,并从其深层动因入手为社会寻找生机。李老师强调,现有的关于《人间》杂志的研究较多从既有的专业范畴或特定观念入手,但这些研究不能充分认识作为《人间》的焦点的“人”,无法充分感知《人间》所标识的,以对人的生命价值和生活的凝视来推动对一个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等方方面面的认识、改善,从而去辨识改变方向的认识路径。李老师还从现实的意义层面指出,如果“看见‘人’、看见‘我’”这一人文视角能够成为认识两岸问题的结构性的一步,它可能会开启一种新的工作方式,进而展开一个新的局面。

最后,李娜老师从中国人有关“人”“我”的理解出发,探求了一种新的社会理论的生长的可能性。她认为,以《人间》杂志为代表,上世纪70、80年代的台湾对“人”和“我”在现代社会如何建设性的连接进而推动社会进步这一方面,做出了丰富的探索,而台湾的探索具有贴近中国人自身的社会理论的特点,因此对于回应当下,对于两岸的现实和未来,都是有意义的。

李娜老师站位高远、视野开阔,她的独特见解和精彩论述给所有讲座听众带来了深刻的启发。在讲座的第二个环节,与谈人相继分享了聆听讲座的感受和心得:李勇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指出,对于《人间》杂志的研究仍有较大可供深入开掘的空间;李孟舜老师强调了《人间》杂志的办刊实践及其高度的包容性在当下的重要价值;江磊老师则从“文论是人论”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李娜老师的讲座在研究范式、研究方法及情感立场等方面的独特性及启示意义。

在交流互动环节,李娜老师热情、细致地回答了师生们的提问。讲座最后,樊洛平教授对此次学术活动进行了深入点评,对讲座内容做出了极高的评价。讲座在师生们真挚的感谢与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供稿人:李梦颖、曹文昕、江磊)

上一条:厦门大学朱双一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开展学术讲座
下一条:《中国语文》刊发我院尉侯凯老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