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发布时间: 2023-04-17
2023年4月13日下午,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双一老师应邀为我院师生做了题为“台湾文学与中华地域文化”的线上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郑州大学文学院樊洛平教授主持,来自郑州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师生在线上、线下共同聆听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朱双一教授便提出了两个值得特别关注的重要命题,一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征,二是“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这一论断的重大意义。朱教授指出,研究台湾文学的地域文化特色,乃是基于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特征的认知;而台湾文学和文化以其地域特色丰富了中华文学文化整体,则是学界加以深入探讨和发掘的价值之所在。朱老师强调,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必须秉持正确的立场。随后,朱双一教授分别从中华南、北地域文化入手,详细论述了1949年以后台湾文学中的中华地域文化色彩。
台湾文学中的中国南方地域文化色彩
朱双一教授将中国南方分为三大文化区,即江浙皖赣的吴越、徽州文化区,川鄂湘桂的湘楚、巴蜀文化区,以及闽粤港台文化区。在此基础上,他详细论述了代表性台湾作家在创作中彰显的中国南方地域文化色彩。朱老师指出,温州瓯海籍作家琦君的创作既有吴越文化的共性,又有瓯越文化的个性;宁波镇海籍作家於梨华的创作则表现出吴越文化柔中有刚的另一面;徽州充满“酿造程朱理学的酵母”,因而安徽太平籍作家苏雪林的《童年琐忆》等作品反映了徽州妇女在宗族和礼教沉重压力下的生活状况;湖北籍作家聂华苓在少年时曾频繁往来于川鄂交界地带,其笔下充满了荆楚、巴蜀文化色彩,展现了儒家正统观念的薄弱地带的豪强势力和纵情民风;湖南籍作家谢冰莹则以其创作、性格、情怀和人生历程演绎着湖湘文化,并形成了罕见、独特的“女兵文学”。朱老师还特别强调,作家白先勇原籍广西桂林,但到过很多地方,因此吴越文化区、湘楚巴蜀文化区以及闽粤港台文化区之内的多种地域文化色彩同时并存于他的作品中。
台湾文学中的中国北方地域文化色彩
在台湾文学中的中国北方地域文化色彩方面,朱双一教授首先论述了山东籍作家笔下的齐鲁映像。他指出,齐鲁大地的儒家忠义观念深刻影响着山东籍作家的创作,如张大春的《欢喜贼》、朱西宁的《锁壳门》等作品均塑造了秉持正统观念的“民间英雄”形象;而“现代”冲击下的山东社会变迁与基督教中国化的主题也在朱西宁的《铁浆》《旱魃》等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朱天文、朱天心的早期作品所彰显的“正统”的昂扬之气,则展现了她们在齐鲁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尽善美、参化育、引人向上提升的文学观。接着,朱老师详尽阐述了台湾文学中的东北地域文化呈现。他认为,梅济民的作品叙写了东北在冰天雪地环境下产生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结构、宗教信仰和生产生活方式;田原的《松花江畔》等小说则呈现了东北以“忠”“义”为代表的民性特征,刻画了东北人在特殊环境中所形成的豪爽粗犷、尚武剽悍、重情重义的独特性格。然后,朱老师又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自觉意识、旷远悠渺的时空感和追求自由的心性以及粗犷与细致、野性与和谐的辩证三个方面,论述了席慕蓉的文学创作与蒙古游牧文化的关系。此外,朱老师还分析了江苏籍作家司马中原作品中的两淮文化因素、河北天津籍作家罗兰在其创作中呈现的燕赵文化色彩以及林海音笔下的北京民俗风情。
朱双一教授最后总结指出,台湾文学既有本地产生的文化,又荟萃了来自全中国不同省份的地域文化因素,才显得无比的丰富多彩,也才为中国文学整体提供了与众不同的、为全国其他任何省份无法相比的特殊经验,丰富了中华文化和中国文学的整体。他强调,这在整个华文文学中是独一无二的,是值得台湾文学骄傲的宝贵财富。
朱双一教授以其深厚的学养、宏阔的视野与精彩的论述给所有听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充分激起了师生们的思想火花。在交流互动环节,朱老师热情、细致地回答了师生们的提问;李勇老师、江磊老师相继分享了聆听讲座的感受和心得;樊洛平老师则对此次学术活动进行了深入点评,对讲座内容做出了高度评价。讲座最终在师生们的真挚感谢和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供稿人:马莺侨、王湲惠、江磊)
上一条: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葛云波先生应邀为我院师生开展学术讲座
下一条: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李娜研究员应邀为我院师生开展学术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