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发布时间: 2023-05-29
2023年5月25日下午,河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河南省特聘教授武新军应邀莅临郑州大学文学院二月河文学艺术研究中心,为我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杨家将故事的跨媒介传播”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勇主持,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宏志、郑州大学文学院老师江磊作为对谈人,文学院数十名师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武新军教授指出,杨家将故事作为传统民间故事的一种,有效地建构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接着,武新军教授围绕“杨家将故事的跨媒介传播”,从杨家故事传播的历史、杨家将故事在新中国的传播、技术发展与杨门故事的传播三个方面进行详尽而精彩的讲解。
一、杨家故事传播的历史
武新军教授首先从杨家故事传播的历史讲起,他指出杨家将的故事曾经在民间流传了900多年,在流传的过程中,由于朝代更迭和政治需求的变化,杨家将的故事被不断丰富、修改。而在杨家将故事的传播中,正史、野史、小说、民间故事、戏曲、曲艺、绘画、连环画等不同媒介相互影响、相互激发,共同参与了杨家故事的建构,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而在此之中,中华民族当时面临的内忧外患是杨家将故事传播的根本动力。随后,武老师分析了杨家将故事的本事,并梳理了历代杨家将故事主题的流变。此外,杨家将故事在不同时代、不同媒介下叙事主题的变化,也启示我们对于杨家将故事传播的研究,需要有历史学、民族性、民俗学、地理学、女性主义、传播学、版本学等跨学科的视野。
二、杨家将故事在新中国的传播
在这部分,武新军教授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社会历史语境出发,结合典型案例,详细分析杨家将故事的传播形态。他指出,建国后为动员广大妇女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国家反复强调“妇女能顶半边天”,正是受此影响,《穆桂英挂帅》先后被改编为豫剧、京剧等不同剧种,后又有扬剧《百岁挂帅》、京剧《杨门女将》。随后,武老师重点分析了此时期的京剧《四郎探母》和《三关排宴》(原名《忠孝节》)。《四郎探母》中的杨四郎是人性的化身,而佘太君在剧中没有任何爱国立场和敌情观念,正因如此,《四郎探母》在“十七年”昙花一现。《三关排宴》则坚守肯定杨家将的爱国主义立场,后来赵树理据此改编推出电影文学剧本《三关排宴》。
三、技术发展与杨家将故事的传播
讲座第三部分,武新军教授结合英尼斯的《帝国与传播》《传播的偏向》、波兹曼的《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娱乐至死》等相关理论著作,从杨家将形象的声音传播、杨家将故事的图像传播、杨家将故事的电影传播三个方面讲解了传播方式的演变。从杨家将形象的声音传播来看,民国时期,录音技术开始介入杨家将故事的传播;从杨家将故事的图像传播来看,明清时期,杨家将小说,许多是“出相”的,有的还是“全相”的,以插图的方式,实现杨家将故事图文并茂的传播;从杨家将故事的电影传播看,杨家将故事被改编成电影在国内外发行,产生广泛影响。最后,武老师指出,当今时代,技术的发展在给艺术的创造与传播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我们应理性看待。
武新军教授以其深厚的学养、宏阔的视野与精彩的论述给所有听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充分激起了师生们的思想火花。对谈环节中,刘宏志教授与江磊老师分别就讲座中所体现的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逻辑路径、以及跨学科研究的研究范式给予充分肯定,李勇老师对此次学术活动进行了总结,并对讲座内容做出了高度评价。讲座最终在师生们的真挚感谢和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