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武汉大学李遇春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开展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 2023-05-29

2023年5月24日晚上,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遇春应邀莅临郑州大学二月河文学艺术研究中心,为我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人民史诗’的前世今生”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郑州大学文学院李勇教授主持,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潘磊、陈晨作为与谈嘉宾出席了活动,文学院数十名师生到场聆听。

“人民史诗”的前世

讲座伊始,李遇春老师从有关当代文学史分期的几个概念谈起,指出“新时代文学”是当下中国文坛最为引人注目的焦点话题。而如何创造新时代的“人民史诗”,就是一个关系到“新时代文学”根本性质与艺术高峰的核心命题。所以,“人民史诗”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一个枢纽性的概念。

李遇春老师澄清,史诗虽然是人类古老的艺术,但对于现代人依然具有巨大的价值和魅力,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依旧可以创造出新的史诗性作品。李老师援引西方史诗概念指出,史诗性作品除了具备“不懈”的英雄精神,还必须具备外在的形式特征,如“恢宏风格”、“百科全书式的规模和其循环式结构”等。以此为标准衡量中国文学,中华民族各族远古口传史诗、四大名著等古典小说均可以纳入史诗行列。五四以来,由于对“平民文学”的倡导,中国现代作家大多并不追求文学的史诗性品格,只有巴金、李劼人等少数作家例外。及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创作新中国文学的史诗性作品才成为大势所趋。

50-70年代的“人民英雄史诗”

接着,李遇春老师对“人民史诗”的概念进行了溯源。“人民英雄史诗”的概念最先来自冯雪峰的评论文章《论〈保卫延安〉》,冯雪峰敏锐地发现了《保卫延安》中的史诗品格。在《保卫延安》之后,当代中国文坛涌现出了一大批书写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的“人民英雄史诗”。其中能够达到甚至超越《保卫延安》的史诗性作品也不在少数,如《红旗谱》就从艺术典型性角度超越了《保卫延安》中的英雄形象。李老师指出,在战争题材的“人民英雄史诗”之外,同时期还出现了一批书写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人民英雄史诗”,《创业史》、《三里湾》、《艳阳天》就是其中的翘楚。李老师总结道,1949年以后,通过对中国古典资源和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实现了古典英雄史诗向人民英雄史诗的过渡。50至70年代文学的主干,几乎都可以纳入人民英雄史诗的这两个系列中。

新时期以来的“人民史诗”

进入新时期文学中,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人民英雄史诗”的创造也遭遇了挑战。李遇春老师把这一时期“人民史诗”的发展和演化分为三种路径:一是去英雄化的人民史诗,《古船》就是典型例证。小说跳出阶级叙事的框架,将人民性立场与人性、人道主义的反思精神深刻地融合在一起。二是再英雄化的人民史诗,如《平凡的世界》和《麦河》等作品以去英雄化的方式再英雄化,彰显了新的历史语境下农民阶层的人民性和正义性。三是介于前两者之间的乡村挽歌型人民史诗,如《白鹿原》、《带灯》,这一类作品中的人物展示出史诗性的抗争精神,但又摆脱不了悲剧性的结局。

最后,李遇春老师立足当下,指出新时代文学更愿意塑造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底层平民英雄形象。其中梁晓声的小说《人世间》接续了一度被压抑的路遥一脉的再英雄化路径,彰显了新时代重建人与历史之间的关联性的主题。

李遇春教授以其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前沿的研究视野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潘磊老师、陈晨老师对本次讲座做了评议,分享了此次讲座的感悟与思考。在交流互动环节,李遇春教授热情、细致地回答了师生的提问,使讲座的气氛达到了高潮。讲座最终在师生们真挚的感谢与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上一条:《明清黄河文献丛编》(全一百册)入选2022年度“全国古籍出版社百佳图书”
下一条:河南大学武新军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开展学术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