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中国艺术报社理论部主任邱振刚老师应邀为我院师生开展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 2023-12-27

20231213日下午三时,中国艺术报社理论部主任邱振刚老师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和郑州大学文学院邀请莅临郑州大学二月河文学艺术研究中心,为文学院师生开题为生态文明观念的银幕表达的学术讲座。本次学术活动由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和郑州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李勇教授主持,同时出席本次活动的还有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的驻会负责人赵慎珠、郑州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赵炜、郑州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甘剑锋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老师和同学。

讲座伊始邱振刚老师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题材电影的创作态势发展脉络。邱老师指出,改革开放之前五六十年代的电影很多虽然拍摄的祖国的大好河山或是五光十色的少数民族边寨风情,但并不是一种纯粹的专属于生态题材的文艺作品。对此,邱老师认为生态题材电影真正成为艺术家有意识进行创作的一种电影题材应该是始于改革开放,因为在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步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接着,邱振刚老师从世界范围介绍了在1819世纪已经开始工业化的国家(以英国、美国为例)所面临的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两位导师对于他们所处时代和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中所阐释出来的生态观也指导着当下的我们如何正确看待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正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相得益彰。

随后,邱老师又向大家介绍了世界范围内的生态题材电影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类的繁衍生息和社会发展如何影响自然环境等相关问题。邱老师具体介绍了中国生态电影在20世纪80年代的具体发展过程,并指出此时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没有呈现出紧张的一种态势,人们的生态观念也没有完全建立。这时出现了大量以自然环境、人与动物的关系为背景的电影创作,例如《小刺猬奏鸣曲》《英雄阿哥》等,但这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从命题出发的生态电影作品。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环境保护问题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凸显了,这时有更多关于生态题材的影片出现,比如《可可西里》《图雅的婚事》《狼图腾》等。中国的许多电影人和文艺工作工作者感觉到生态问题出现后,便以影像的力量向全社会传递生态保护的观念,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也开始进行深刻的思考。进入21世纪之后,电影人和文艺工作者又开始以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加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明确地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之后,生态文明建设的脚步稳步推进。就电影市场而言,生态题材电影的地位也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电影创作者们不再采用二元对立的方式来处理故事结构,而是覆盖到人类和自然界相接触的一个个环节和链条里去进一步分析。

讲座最后一部分邱老师对当下我国生态题材电影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梳理,同时也表达了对我国生态题材电影未来发展的一种美好愿景和期盼。邱老师认为当下缺乏生态题材爆款电影、头部电影;贴合实际生态保护的电影题材多样性、具体性不足;尚未形成较大范围的创作自觉,“作者电影”大量涌现;观众没有形成对生态题材电影的观影习惯等是目前我国生态题材电影创作亟待解决的问题。邱老师指出目前生态题材电影的创作呈现出由人与自然向人与宇宙过渡的故事框架特点。与此同时,其他电影题材中的危机模式转化为环境危机,创作的思维层次也逐渐由具体、现实、微观向抽象、超验、宏观转变。面对着生态题材电影创作的巨大发展空间和潜力,借助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生态观念的提高,依靠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等思想为文艺理论发展以及创作实践提供的崭新视角和思想动力,中国生态题材电影的创作将大有可为。

邱振刚老师以专业的视角、丰富的示例和深刻独到的见解阐释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知识与趣味双赢的学术盛宴,令在场师生收获颇丰。在最后的交流提问环节,邱老师耐心而又细致地解答了各位师生的疑问,与大家进行了深入的互动。本次讲座最后在大家一致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上一条: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成功举办癸卯(首届)中州寿苏雅集
下一条: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与郑州大学文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