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发布时间: 2021-03-29
重拾母校记忆,重温百味人生。
今天的桃李“友”约之校友访谈栏目,让我们一起走进郑州大学文学院1988级校友——路涛。
人物简介
路涛,郑州大学文学院1988级毕业生,郑州大学日本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日本路仕达株式会社社长,日本旅行协会明星会员,河南路仕达旅游集团董事长,2017年中国旅游总评分榜领军人物,《大河报》“老路带你游美国专栏作者”。著有散文集《一路走来》,《一树花开》,其中《一树花开》在日本出版。
一、怀念校园时光,感恩老师教诲
路涛先生说:“在郑州大学的时光是人生中最重要、最难忘的岁月,更值得庆幸的是选择了中文系。”在这里他不仅学习了专业知识,陶冶了情操,挥洒了青春,而且在各位老师的谆谆教诲和无数优秀文学作品的启蒙熏陶下,构建起了自己的“底层操作系统”,从而奠定了一生的基础。近几年,母校的建设与发展给他最大的感触就是国际化程度很高,发展很快,特别是双一流大学的建设。在国外提起母校时,知道的人越来越多,认可的人也越来越多,他听别人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郑大这几年发展得很快”。路涛先生听到这句话时倍感骄傲和自豪
(图为1988年郑州大学的食堂饭票)
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文学院的老师给路涛先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谈到:“我的辅导员是徐正英老师,从毕业到现在我们还一直保持着紧密联系,徐老师在传道授业和做人做事等方面对我的影响很大,让我不敢懈怠,不敢虚度光阴;还有陈继会老师,张鸿声老师,以及教过我父母又教过我的丁捷老师等。”
有时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对人的一生产生不可想象的作用。路涛先生谈到当时教现代文学的张鸿声老师:“我记得他讲过这样一句话,‘最早,我们是只看到国外的设备比我们先进,就开始引进、生产,结果同样的设备,生产出来产品的质量却不一样,发现造成的原因是制度不一样,接着我们开始学习现代管理制度,却发现执行不下去,因为制度的背后是文化。’”原本这几句话是针对现代文学讲的,可对路涛先生后来创业影响很大,因为这些话让他看到了现象背后的本质。企业经营呈现出来的是产品服务,而真正决定一个企业基业长青的是文化。
二、 常伴诗词歌赋,人生柳暗花明
路涛先生刚毕业时,在日记上经常写:“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历史终将腾出一段空白让我们来浓墨重彩的涂抹。”等诸如此类的豪言壮语。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他不安于在体制内工作,决定出来创业并开了一个歌舞厅,由于缺乏对市场的了解,仅凭想象,结果赔得一塌糊涂,连年迈父母的工资也赔进去了,可以说是一度万念俱灰。但是学中文给他带来了很多好处:诗词歌赋等优秀文学作品不仅能够陶冶情操,培养气质,更在于遇到人生至暗时刻,可以给予极大的精神力量。在他创业最初的几年,鲁迅先生的“不相信这世上真的有穷途末路,如果真的有我就在其中走一辈子。”支撑他从山穷水尽走到柳暗花明。
(图为路涛先生五十岁时日语毕业照片)
三、品读《一树花开》,传承中国文化
路涛先生写《一树花开》是在疫情期间,当时所有工作都挂上了休止符。对路涛先生来讲,每一分钟都不能虚度,他就把在日本的见解、感悟、生活等记录下来。特别是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他发现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很大,保留了很多中国古代汉语的语法、读音、古意等,值得推广。此时,正好碰到他的好朋友——在日本从事出版业的闫先会先生,闫先生热心地向路涛先生约稿、编辑,终于促成此事。
(图为闫先会先生在文学院举办讲座时向学生介绍《一树花开》)
四、体悟文学价值,寄语莘莘学子
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和越来越发达的科技水平,作为工具性的人的价值会越来越小。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作用,理工科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学习文史哲这类看似不实用的专业,解决的却是“为什么要做”的问题,是人类终极的、本然性的问题。路涛先生赞成庄子的观点“无用之用才是大用”,学中文能让我们看问题更加透彻,有敏感和好奇的心,让我们更热爱生活,也更善于表达情感。比如“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就是出自苏轼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中的“万里归来颜愈少”。所以文学呈现的精髓是可以触动人心的,文学还拥有内在的、看似无用的、超越功利的价值,这种精神性的价值需要我们细细感悟。
最后,路涛先生深情寄语我们文学院的学子:“亲爱的同学们,如果说人文学科是一切学科的基础,那中文就是人文学科的基础。从大的方面讲,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是中国文化的DNA,从小的方面来说,中文的兼容性和拓展性很大。我在国外结识到很多优秀的人,本科期间学的中文,硕士、博士修的心理学、哲学、美学,中文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可以说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中文专业。中文专业在各个行业都有优秀的成功人士,比如上市公司分众传媒的董事长江南春,就是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著名的词曲作家陈小奇,《涛声依旧》的词曲作者,是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才能把张继的《枫桥夜泊》结合现代的配器编曲融合的那么完美,演绎得荡气回肠、淋漓尽致。同学们,我们选择中文,也是中文选择了我们,希望我们与中文可以彼此成就,互不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