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6月17日第A01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提升国际话语权,做出了一系列理论阐述、顶层设计、战略规划和制度安排。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上述事实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对外交话语体系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视程度。外交话语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力量、语言资源和国家软实力,具有鲜明的思想引领性和舆论导向性,是一国国际话语权、外交价值观和对外形象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面对当前的全球话语格局,我们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一、政策引领,推动对外话语体系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鉴于外交话语的特殊属性和国际话语权的独特发展规律,根据话语权的相关理论和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具体实践,我们应推动关于话语生成、话语构建、话语翻译、话语传播、话语实践、话语治理、话语接受和话语赋权等方面顶层设计、指导原则、战略规划和政策法规的研究。这是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提升国际话语权和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们应全面推动国际议题设置能力、国际舆论引导能力和制度性话语权建设;应将机构设置、制度安排、传播模式、话语平台、多边机制,以及首脑外交、战略对话、高层会晤、外交演讲、新闻发布、白皮书发表、署名文章、人文交流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迫切要求尽快提升国际话语权。由此,中国应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在联合国等多边场合推动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和国际准则,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
二、统筹协调,推动对外话语体系的跨学科、一体化建设
根据国际话语权的生成规律,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应注重话语构建(中文表达)、话语翻译(外语表达)、话语传播(跨文化推介)和话语实践(付诸行动)四个关键环节的跨学科推动、多部门协作。第一个环节是对外话语体系构建的源头和开端,涉及原创外交理念和核心话语的生产。第二个环节是对外话语体系的话语转换。目前,由于汉语还不是国际通用语言,面对西方国家异质性和多样化的话语体系与外交文化,需要对外交话语进行必要的跨语言、跨文化翻译。第三个环节是对外话语体系的话语传播和推介。应构建多元主体外交传播模式,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政府与全社会传播的高度融合。第四个环节是对外话语体系言语行为方式和话语实践模式。中国外交历来讲求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精准传播,推动对外话语体系的差异性、分众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应以受众为导向,加快构建对外话语体系。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别的语言文化差异、发展现状和对外关系情况,要强化受众意识,加强对外话语体系的精细化和差异性建设。对外话语体系可细分为全球外交、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对发展中国家外交和多边外交五个话语子系统。我们应努力构建与对外话语体系相适应的分众化构建、分众化翻译、分众化传播和分众化实践模式。
四、求同存异,推动对外话语体系的多边化、区域化建设
多边主义是中国和联合国坚决倡导的国际行为准则和重要外交价值取向。它是指在三个及以上国家行为体或非国家行为体之间,充分考虑国际社会最广大民众的利益,以平等协商和合作共赢为准则,协调行为体之间国际交往的集体性制度安排。多边舞台包括全球性的多边机构、区域层面的多边机构和三个及以上国家的互动合作。近年来,中国除借助传统的双边外交渠道外,还特别重视在提升国际话语权时践行多边主义,重点发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多边平台作用。在短短几年内,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多次写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重要决议,成为一个具有广泛认同性的国际准则和全球愿景,其产生的国际话语权实践效应主要是在联合国等多边场合唱响的。
五、与时俱进,推动对外话语体系的多模态、信息化建设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步伐的加快,在传统上被认为处于边缘地位的副语言现象,如图像、视频、音频、肢体语言、环境布置等多模态符号,在话语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语言文字一起构成有意义的符号资源和话语力量。我们应切实做好多模态、多语种外交语料库建设,加快推进对外话语体系的国家大数据战略。应采用先进的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机器翻译模型和语料库技术,加快推动对外话语体系的信息化建设,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和传播平台。要通过发挥对外宣传、舆情监测、政策分析、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多种功能,为国际话语权研究的理论升华提供信息反馈和数据分析,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
六、融通中外,推动对外话语体系的故事化、形象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在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中,既要体现外交话语的自信心和民族性,又要注重外交话语的融通性和国际化。要寻找双方对话的共鸣点、最大公约数,求同存异、求同化异,实现中国特色、国际表达,达到民族性与国际化的高度统一。要不断强化受众意识,推动我国外交叙事的故事化、形象化构建。要构建和优化外交叙事框架与模式,以增强外交话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应加强修辞能力建设,不断创新外交话语的叙事模式。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象塑造中,应坚持统一规划、区别对待的原则,有效传播中国形象、回应国际关切。
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是一个涉及对外话语跨文化构建、翻译、传播和实践的系统工程。我们应逐步加强关于提升国际话语权的战略布局和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和整体推进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外交形象的制度化、一体化、分众化、多边化、信息化和故事化建设,形成与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相适应,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在国际场合,要大力推动全球话语新秩序建设,不断增强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代表性以及话语生产力和传播力,有效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大国外交形象。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话语构建、翻译与传播研究”(17ZDA318)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郑州大学中国外交话语研究院院长、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