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9日到2021年6月20日,由中国翻译协会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委员会、中共河南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郑州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翻译》杂志社主办,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郑州大学中国外交话语研究院、国际生态翻译学研究会外事翻译委员会、《国际展望》杂志社、《郑州大学学报》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言战略研究》杂志社协办的全国第三届外交话语及外事外交翻译国际研讨会在郑州大学成功举行。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亚太翻译论坛联合委员会主席高岸明,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党群外事协调局副局长史国辉,外交部翻译室原主任、中国原驻外大使、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徐亚男,外交部翻译室原副主任、中国前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前驻加蓬大使孙继文,山西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山西省人大原副主任、政协原副主席、山西省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李悦娥(线上),中共河南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付静,中国翻译协会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委外办原一级巡视员杨玮斌,郑州大学党委书记宋争辉,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陈东晓,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姜锋,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郑州大学讲席教授张维为,中国外文局资深定稿专家大卫•弗格森,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美国莱斯大学人文研究中心研究员雷克斯•川博利,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郭树勇,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贝淡宁,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院”院长施旭,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公共政策翻译研究院执行院长张颖,郑州大学特聘教授、生态翻译学研究院院长胡庚申,郑州大学中国外交话语研究院院长、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杨明星教授等20多位领导或专家以线上或线下形式出席了大会。
郑州大学副校长屈凌波主持开幕式,表示大会将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国际形象传播与后疫情时代中国外交话语权构建”这一议题进行研讨,为推动外交话语及外事外交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郑州大学党委书记宋争辉致欢迎辞。他简要介绍了郑州大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特色学科方向“外交话语学”建设情况。他指出,此次研讨会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本次研讨会不仅是对我党百年华诞的献礼,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体系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学术盛会,对提升我国国际话语传播能力和对外形象具有重要意义。他表示,郑州大学将以此次研讨会的举办为契机,加强“中国外交话语研究院”建设,进一步融入国家外事外交工作战略布局,努力成为国家国际传播力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为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作出郑大贡献。
中共河南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付静在致辞中表示,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要准确把握真实、立体、全面的内涵;并提出把全国外交话语研讨会打造成为全国对外话语研究的权威平台、知名品牌,提供更多的特色产品,培养更多的翻译和传播人才,为中国外交话语权构建贡献智慧和力量。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陈东晓在致辞中指出,要落实习近平主席在中共中央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会议上的重要指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展示立体形象的中国形象,提升政府、社会、研究机构等多主体的责任担当意识。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亚太翻译论坛联合委员会主席高岸明在致辞中就新时代外交话语体系建设与外事外交翻译工作强调,要抓要点,重视核心外交话语的阐释和推介;要聚焦主线,加快构建外交话语叙事逻辑体系;要强化基础,为构建中国外交话语体系提供学理支撑。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党群外事协调局副局长史国辉在致辞中表示本次研讨会为中外专家学者深入交流、沟通与学习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希望此次会议中外方代表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国际形象传播与后疫情时代中国外交话语权构建”进行深入交流,进一步提高认识、凝聚共识,为中国外交话语权的构建做出贡献。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姜锋在致辞中指出当前社会,外交话语呈现大众化、民间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无疑推进了外交话语的进步发展。外交话语塑造着外交实践,在当前大众化的发展趋势下,要加强语言能力和专业能力双重建设,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体系建设和发展保驾护航。
外交部翻译室原副主任、中国前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前驻加蓬大使孙继文在致辞中表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锐意进取,制定新策略、拓展新思路、开创新领域、运用新方法、取得新效果。
山西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山西省人大原副主任、政协原副主席、山西省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李悦娥在大会致辞中表示争取国际话语权,我们借鉴国际上的成熟做法,助力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体系,通过多学科交叉互动提升中国话语体系与话语能力,最终以全方位、新方法、多渠道传播中国声音。
随后,张维为等17位专家发表了主旨演讲。
1.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郑州大学讲席教授张维为发表了题为《国际传播视角下的中国共产党形象构建》的主旨报告,为助推国际话语权,提出“原创性研究”、“跨国比较”、“解构与建构并举”、“知彼知己”、“受众意识”、“化繁为简”等国际传播核心概念。
2.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陈东晓在题为《动荡变革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的机遇、挑战和方位》的主旨报告中指出,中国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这样一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前,要努力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打造融通中外、具体、鲜明的对外话语体系。
3.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发表了题为《塑造好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国际形象》的主旨报告。他认为当前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面临着最好时期,同时也承担着最大压力;应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要精准施策,注重分众化传播。
4.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党群外事协调局副局长史国辉在题为《坚定文化自信,以爱党情怀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主旨报告中,分享了中联部的品牌活动,即“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专题宣介会,并结合宣介会谈对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体会。他强调,讲实践要厚植爱党情怀,讲理论要坚定文化自信,只要胸怀“国之大者”,不断加强学习,我们的故事会越来越精彩,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和中国理念的认知会更加全面客观,我们的认同者、同情者、同行者会越来越多。
5.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院”施旭在题为《中美俄国家安全观的文化话语构建及互动关系研究》的主旨演讲中,对比了中美俄三方在看待国家安全局势、圈定国家安全载体、应对国家安全挑战方面的异同之处,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差别和联系。
6.外交部翻译室原主任、中国原驻外大使、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徐亚男在题为《外交翻译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分析》的主旨报告中,以自己数十年从事外交翻译的亲身经历和典型案例,提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具备高度政治敏感性、理解语境、贴近受众和扩展知识面等,并强调外交翻译是拓展外交话语权的重要抓手。
7.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发表了题为《中美世纪博弈背景下的中国外交话语权构建》的主旨报告。他强调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对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指示,体现了构建本土化外交话语叙事的重要性,应致力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话语体系。
8.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贝淡宁发表了题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中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的主旨报告。他从中国哲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华文化中“和”的翻译问题,认为中国古代哲学中倡导的“和”是“和而不同”,这和西方理解的“harmony”有很大差异;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要注重中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差异性分析。
9.外交部翻译室原副主任、中国前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前驻加蓬大使孙继文在题为《“讲好中国故事”之外交实践》的主旨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讲好中国故事在国际上所面临的难题,即民众缺乏了解、媒体存在偏见、政客仇视抹黑、敌对势力蓄意抹黑;应以实实在在的外交实践,面向不同受众群体,贴近不同区域采取分众化、接地气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10.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发表了题为《时间征服空间的传播趋势及其对信息生产方式的影响》的主旨报告,以专业视角解读了当前国际传播的整体趋势,剖析了当今世界传播主体多元化现象以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11.中国外文局资深定稿专家大卫•弗格森在题为《全球恶劣环境下中国对外话语构建》的主旨报告中,指出当前国际形势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紧迫性以及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重要性,要重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在弥合语言文化差异方面发挥的作用。
12.美国莱斯大学人文研究中心博士、研究员雷克斯•川博利在题为《咕哝和打喷:特朗普中国观与拜登新冷战中的美国话语虚构》的主旨报告中深刻批判和剖析了美国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在对华政策中的污名化或者话语虚构现象。
1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公共政策翻译研究院执行院长张颖在题为《国家领导人外交用典的跨文化翻译策略分析》的主旨演讲中,提出了“创制翻译”、“阐释翻译”、“显性翻译”、“重构翻译”、“差别翻译”等翻译策略与方法,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创造力和参与度。
14.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郭树勇发表了题为《习近平外交思想国际传播的国际政治社会学思考》的主旨报告。他解读习近平外交思想国际传播的主要目标和条件,并通过IPS(国际政治社会学)的研究视角提出了习近平外交思想国际传播方法的一系列原则,如“适度碰撞”、“求同存异”、“案例阐述”、“历史比较”、“创造翻译”等等。
15.郑州大学中国外交话语研究院院长、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杨明星在题为《“外交话语学”学科体系构建中的“话语政策”与“话语治理”研究》主旨报告中,提出可把外交话语列为独立的前沿交叉学科,阐释了外交话语学科体系构建的整体布局和实践探索;并重点阐释了国际话语权建设中两个新概念——“话语政策”和“话语治理”,以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话语新秩序。
16.郑州大学特聘教授、生态翻译学研究院院长胡庚申发表了题为《外交话语的生态翻译与国际传播》的主旨报告。他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提出外交话语的翻译应强化“主场外交”和“以我为主”意识,强调翻译要保持原文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注重“原生化”和“多元化”。
17.中国翻译协会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委外办原一级巡视员杨玮斌在题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地方政府开放形象塑造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主旨报告中,深入解读了河南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服务大国外交的地方对外话语体系、实施“翻译河南”提升文化影响力方面的一系列创新实践和成功案例。
本次国际研讨会还举行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翻译”、“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传播”、“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权与国家形象建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体系信息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外交叙事与国际传播体系构建”等六个平行高峰论坛。来自全国80多家高校、部委、科研院所近200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此次研讨。与会者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和韩国4个国家,近6000多位中外专家和在校师生在线聆听了大会研讨。
大会闭幕式由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钱建成教授主持。中国外交话语研究院研究员索成秀博士做了全国第三届外事外交翻译大赛工作报告。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刘永杰教授宣读了全国第三届外事外交翻译大赛获奖选手名单。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姜占好,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张清,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王磊,郑州大学教授杜小红、牛桂玲,博士李文竞等六位高峰论坛主持人分别汇报了各高峰论坛研讨情况。
河南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原主任、河南省翻译协会名誉会长冯永臣致闭幕辞。他指出,近年来,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精心打造新文科和外交话语学科,在推动外语与国际关系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方面发挥了示范性作用。目前,郑州大学中国外交话语研究院正在积极筹建外交话语国际学术联盟,精心打造“外交话语学”学科体系和与之相配套的人才培养模式;希望各界同仁共同为我国外交话语的构建、翻译和传播贡献良策,为推动我国外交话语权发展建设添砖加瓦。
最后,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钱建成教授再次向与会领导、专家及代表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本次研讨会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召开的一次高层次、跨学科学术会议,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月31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做出的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指示。他表示,学院在加强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内涵建设的同时,正积极探索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和国际关系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还表示,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也将继续与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翻译研究院、中共河南省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翻译杂志社、河南省翻译协会等单位精诚合作,把共同创办的“一会一赛”坚持办下去,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体系,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对外形象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