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大学,有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虽已84岁高龄,却每天精神抖擞地穿梭在北校区的校园里,默默从事着化工领域科研工作。他就是原国家钙镁磷复合肥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主任、原《磷肥与复肥》期刊主编、郑州大学化工学院许秀成教授。
(化工学院许秀成教授)
01 无悔援豫献青春,呕心沥血建工科
在北校区许秀成办公室,老先生身着浅蓝色短袖衫,脸色红润,慈祥可亲。他精神很好,也很健谈。言语间,句句满载着对化肥事业的深挚情怀、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对人生的无限热爱。
许秀成1936年9月生于安徽歙县,1953年考取天津大学化工系无机物工学专业,195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59年从天津大学调任河南化工学院,1963年并入郑州工学院。1996年郑州工学院更名为郑州工业大学,许秀成任国家钙镁磷复合肥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主任。2000年郑州工业大学与原郑州大学、河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郑州大学,2001年许秀成从郑州大学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合校20年后的今天,郑州大学已经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征程,许秀成也已步入耄耋之年,却依然坚持每天8个小时工作,他认为自己“还不算太老,还能干点事情”。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躲避战乱,年幼的许秀成跟随父母颠沛流离到江西。看到农民食不果腹,孩子骨瘦如柴,他立志长大后“要为农民做点有用的事”。17岁那年,许秀成考入天津大学,主动选择了化工系无机物工学专业,并在大学四年级选修化学肥料专门化,毕业后留校任教,从此开始了与化肥的一世情缘。从少年立志到长大成才,许秀成心中始终装着农民:“学习化学肥料是一件很荣幸的事,可以和农民兄弟在一起。”
中国是农业大国,化肥用量居世界第一,河南是农业大省,农用化肥施用量大,但利用率却很低,因此,提高肥料利用率是我国乃至世界的一项重大课题。
1959年2月,为了支持河南粮食生产,提高河南工学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从天津大学、大连工学院等地选调一部分教师支援郑州大学工科建设。其中化工系设在新乡师范学院,与从该院分立出来的化学工程系共同组建成河南化工学院。
那时,许秀成与妻子孙以中正值新婚蜜月期,新乡师范学院书记到他们家里征询二人是否愿意到新乡工作。孙以中误将“新乡”听成了“新疆”,当即表态“新疆我们去”。新疆都愿意去,更何况新乡呢?在爱国情怀的感召下,夫妻二人毫不迟疑地选择到相对比较贫困的中原地区从教立业,为祖国建设奉献青春。
许秀成夫妇与天津大学教师共26人一同来到河南新乡,成为河南工学院的首批教师。时任教研室主任的华克刚老先生一句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新乡,新的家乡!”从此,他们把河南当作第二故乡,在这片热土上耕耘和收获,为河南高等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当时正值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办学条件十分艰苦,学校被迫放长假。许秀成忍着饥肠辘辘,每天钻进图书馆看资料、学外语,进行艰苦的科研探索。他从日文杂志上发现,日本两所知名大学正在研究美国的钙镁磷肥,但是建立的数学模型存在错误,于是便自己动手建立了新的数学模型及数学表达式,力图从机理上剖析钙镁磷肥。
那时候没有计算机,许秀成只能手摇计算机建立模型。经过反复钻研,他成功地对钙镁磷肥玻璃体结构模型合理优化,提出用“玻璃结构因子”配料法指导钙镁磷肥配料生产,这一研究成果为利用低品位磷矿生产磷肥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应用这项发明,濒临倒闭的湖北大峪口磷矿扭亏为盈,年创经济效益5000万元以上。
在新乡的5年间,虽然条件简陋,缺吃少穿,但许秀成潜心治学,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初显成效。1963年,河南化工学院与原郑州大学4个工科系共同组建郑州工学院,成为化工部直属院校。许秀成与化工系的老师们随校迁往郑州。从天津到新乡,再从新乡到郑州,许秀成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事业需求,呕心沥血培养高等工科人才,倾尽全力为河南农业贡献科技智慧。
1969年,新乡县委请求郑州工学院帮助筹建一座小氮肥厂,命名为“七里营化肥厂”。许秀成与9位老师一起承担起全厂设计技术工作,吃住全在工地上。经过15个月的连续奋战,1970年7月1日,许秀成负责设计的碳化车间第一个顺利开车,产出碳铵成品,全厂迅速达产合成氨年产量3000吨,有力地促进了河南农业工业化进程。如今,七里营化肥厂已发展成为年产超50万吨合成氨的知名上市公司——河南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
“不管干什么事情,都要干一行爱一行,把你放在这个位置,你就要好好干。”这是许秀成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热爱化肥事业、无怨无悔支援中原工科建设、竭心尽力耕耘学术田野的生动写照。
02 科技创新结硕果,奉献社会传佳话
许秀成的父亲许寿仁老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老中医。抗战胜利后,父亲倾其所有在当地兴办了一所江西中医学校,资助贫困学生学医成才。“父亲济危扶困、振兴国粹、留德后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一生。”许秀成虽然没有“子承父业”,而是选择了“造福于农民”的化肥行业,但他却传承了父亲慈怀济世、天下为公的精神风范,成为有为民情怀、世界胸怀的中国科学家。
世界农村人口占比约60%,中国农村人口占比约为42%,农民一直是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多年来,许秀成不断开拓创新,注重学用相长,推动钙镁磷肥技术从中原走向中国、从中国走向世界。1980年,以许秀成为负责人的磷肥科研组在郑州工学院成立。不久,科研组便依托他发明的钙镁磷肥玻璃体结构理论成功地研制出钙镁磷肥生产配料相图,使我国用于生产钙镁磷肥的磷矿石品位下限下降了9.5%,在世界上首次使用仅含18%P2O5的低品位磷矿石生产钙镁磷肥。这一科学方法的推广应用,使我国占总储1/2的中低品位磷矿得以大规模开采,创造了数以亿计的收益。1983年,“钙镁磷肥采用玻璃结构因子的配料方法”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四等奖,使我国钙镁磷肥生产配料方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许秀成并没有满足于此。为了进一步提升钙镁磷肥的功效,1987年,他带领研究人员从改变肥料结构入手,成功研制出钙镁磷肥包裹尿素的技术与装备,并生产出包裹型复合肥料。这种包裹肥料最大的特点是各种养分通过包衣的微孔逐渐向外释放,从而较好地避免了肥料的流失,大大提高了农作物对肥料的吸收率。
同年,“包裹肥料及其制造法”获河南省优秀专利一等奖,1990年被列为国家级新产品,1991年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994年成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技术创亿元产值项目100例》之一。该技术在全国推广应用,产品还出口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钙镁磷肥改性复合肥料”被列入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八五”重点推广项目。
1994年,美国销售总监罗曼发现了包裹型复合肥料具有利用率高、外观均匀、流动性好、易于施用、无污染等优点,辗转找到了郑州工学院许秀成,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
为了打开国际市场,许秀成与科研人员李菂萍、王好斌在实验室日夜奋战,开发出一种新型控制释放肥料。这种新肥料在国内用于小麦生产,氮肥利用率高达57%;用于玉米生产,比等养分普通复混肥增产22%。该技术获批美国发明专利,实现了中国专利在国外量产,生产的肥料出口至美国、日本、泰国、越南等数十个国家,广泛用于球场及景观草坪、水稻种植等。
1998年,新型控制释放肥料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是中国首创的世界上第一个有使用价值的控制释放肥料,在国际领域被誉为“控制释放肥料的革命性突破”,其注册品牌Luxacote(乐喜施)被列为世界控释肥料家族的著名品牌之一。
(1998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
上个世纪末,中国专利走出国门并在国外实施的情况非常少见,许秀成的研发成果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受到化工部的高度评价。《中国化工报》以《在美国当“老外”》为题对他进行了专题报道。从第一次出国去有2.5亿农民的印度,到后来应邀赴泰国协助指导农业开发,许秀成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农业化肥技术交流与革新。
1995年,许秀成在国家科委的支持下成立国家钙镁磷复合肥技术研究推广中心,成为全国30个推广中心之一,填补了河南省在该项目上的空白。该中心研发的技术成果在全国各地实现转化,有效促进了行业技术进步。他还建立了郑州乐喜施复肥技术研究推广中心,致力于新型肥料研发和技术推广,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肥料技术与产品走向世界。他在化工部经济技术委员会全会上提出,要致力于建立以国产化肥替代进口化肥、以化肥出口替代化肥进口、以主动地位替代被动地位的我国化肥工业“替代工程”。
投身中原大地,躬耕实践沃土,许秀成在化肥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硕果。他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四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美国发明专利、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等;担任国家钙镁磷复合肥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主任、中国磷肥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磷肥与复肥》杂志主编、化工部经济技术委员会委员、郑州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暨磷肥与复肥研究所所长;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世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劳动模范、郑州市特等劳动模范等称号。他还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将中国专利技术推广到世界各地,使中国制造化肥产品成功进军国际领域。
03 治学育才勤耕耘,一片丹心写人生
“对人一片爱心,对事满腔热情,相信自己才能,敢于发表见解。”这四句写在书签上的话,不仅是送给学生的成长寄语,更是许秀成自己的人生感言。
年少的许秀成,常常喜欢琢磨课本上的定理和方法,并大胆加以演绎和推论。在大学三年级学习《化工原理》课时,他提出“微粒沉降区间判别系数”的新方法,被他的老师、著名化工原理专家丁绪淮教授写进了高校教材,对许秀成的一生成长给予了莫大激励。那时的他年仅19岁。
后来,许秀成不断尝试新事物、学习新技能,从手摇计算机到286、386电脑,他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并将创新思维和实践方法传授给学生们:“2000个主意才能变成一个产品,一定要敢于试错、勇于创新。”
他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将科研工作的心得体会倾囊相授。在他编写的教程《化工新产品开发》中,详细讲解了如何申请专利、怎样查找文献、如何将实验成果产业化等实用方法,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
许秀成还大力提携后学,不计个人名利,甘为人梯扶持化工人才。1985年,化工部委托郑州工学院创办一个学术期刊,许秀成成功创办试刊号《磷肥与复肥》,并担任主编近20年,为很多同行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我经常开玩笑说我叫‘许秀成’,意思就是‘许多秀才成功了,我才成功了’。”他说,“人活一辈子,不能只顾自己出名,要为别人的成功多创造条件。”
(《磷肥与复肥》编辑合影 左二为许秀成教授)
许秀成注重教学与科研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育人理念,深受老一辈教育家的影响。他时常感念,郑州工学院院长厉良辅先生在教学科研和个人成长上给予他很多关怀指导。为了支持他成立中国包裹型复合肥料联合体,厉良辅先生担任名誉主席,为他提供了大量帮助。厉良辅先生重视科技创新,不拘一格培育人才,使许多英才脱颖而出。在他的影响下,许秀成尽心竭力为郑州大学化工学院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人才,其中不少已成为学科领军人物,为郑州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了人才和科技支撑。
在向未知领域探索的过程中,许秀成从未停止过学习。1986年,他在“知天命”的年纪里开始探索生命奥秘和宇宙空间,至今已有30多年的积累。在他看来,每个人都要学习、要提升、要有所发现,这是人一生的使命。“学习宇宙基本知识可以使我们心胸开阔,不计较小事,不骄傲自大!”这种开阔的人生境界,与他胸怀天下的理想一脉相承。
“视野开阔,多交朋友,互相取长补短,才能合作共赢。”在科研合作中,许秀成大力提倡跨界融合。他与赵玉芬院士、任雪玲教授的空间科学团队及侯翠红教授的工程团队跨界合作,积极探索“火星驿站”、火星磷资源利用等前沿课题;与云南云天化公司在绿色肥料、磷资源利用等方面展开战略合作,2020年1月共同出版《地球磷资源流与肥料跨界融合》一书。
作为肥料专家,许秀成始终怀有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为国家肥料事业倾尽心力。他先后参加了赵玉芬院士主持的3个院士咨询报告,其中《我国化肥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报告提出我国化肥施用量太多等问题,引起国务院重视,农业部、科技部专门组织讨论。2015年,农业部发布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这项报告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018年,许秀成在中国钾盐(肥)科学技术交流大会上提出:“我国应开拓以高钾为基础的复合肥料、配肥站用肥,使我国的复合肥料在提质增效、节肥的绿色发展中更上一层楼。”与时俱进的许秀成主动融入国家绿色农业发展战略,将目光投向了高钾复合肥、钙镁磷肥的氢能源利用等研究方向,致力于推动肥料生产向绿色发展转变。
2018年12月,在郑州大学工学办学60年(原郑州工学院55年)暨创新发展论坛上,许秀成作为原郑州工学院教师代表发言,回忆起当年营建化肥厂的往事,他心潮澎湃,又倍感自豪。那是郑州大学工学人奋勇投身河南发展建设的时代缩影,他们是老工科振兴到新工科崛起的实践者,是第一批支援中原工科建设的先驱者,是郑州大学工学发展演变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THE END
60多年来,许秀成坚持传知、授业、育人,在与科研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使郑州大学化工学院在肥料行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中国磷肥行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如今,郑州大学正在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许秀成老先生想“在有生之年再为郑大尽一份力”。正可谓“惊觉余热未尽献,惟愿点红暖人间”
图文转自:郑州大学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