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亮:科学谋划人口变化背景与趋势下的中部高等教育布局
发表时间:2021-06-24    点击: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空间分布和城乡布局发生重大转变。人口命题,教育答题。深刻理解人口普查数据背后的教育政策意蕴,相应调整高等教育政策,才能使未来的教育政策更加贴合实际和跟上时代步伐。基于“七普”数据所揭示的人口变化背景和趋势,提出新形势下科学谋划中部高等教育布局的如下分析和政策建议。

一、中部地区人口外流明显,亟待优化高等教育布局

数据显示,中国人口空间分布格局进一步加速转变,人口继续向东部和西部流动,进一步向经济发达地区和重点城市群快速集聚,东北和中部地区人口减少明显,尤其是中部地区人口流出明显。今年3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于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全局性意义。人口是区域发展的基础要素,如果人口持续外流,将对推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战略带来严峻挑战。

数据显示,过去10年中国高等教育普及率大幅提升,但是中部地区高教“洼地”现象依然突出。2020年全国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为15.47%,比2010年“六普”的8.93%增长了73.2%,是各类受教育程度中变化幅度最大的。但是,中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尤其是河南省(高等教育比例为11.7%)、江西省(11.9%)、湖南省(12.2%)的差距明显,仅山西省(17.4%)、湖北省(15.5%)的略高,因此中部地区在人口素质和竞争力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在中部地区人口外流的背景下,要抓住“十四五”时期的重要机遇期,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发挥高等教育在“提升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方面的突出作用,吸引人口迁入,加快培养和汇聚优秀人才,使高等教育能够更好地服务中部高质量发展。

二、科学谋划中部地区高等教育布局的相关建议

首先,进一步扩大中部地区的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具有人口和人才“蓄水池”功能,在吸引年轻人和本地留住人才方面有显著优势,这也是全球各国都在建设“大学城市”的主要驱动力。为此要提高高中和大学的录取率,特别是提高省外生源招生比例,做好大学教育的扩容增量和提质增效,通过高等教育发展来引流人口,增强中部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和汇聚能力。应加大中部地区的高等教育投入,优化高教资源在中部地区的布局。要在中部地区建设一批“双一流”高校,通过人才培养来推动人才回流和区域间均衡发展。

其次,要重点将更多资源向中部高教“洼地”省份倾斜,推动中部地区各省之间均衡发展。中部地区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方面和全国领先省份差距较大,而中部地区各个省份之间的分布也严重不均衡。相对来说,河南、江西、山西等省份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欠缺,而湖北、湖南、安徽等省份的较好。考虑到中部省份在高等教育方面的财政投入能力普遍有限,要在国家布局层面加大资源倾斜和转移支付力度。要积极推动省部共建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发展,树立中部地方大学发展标杆。

最后,要创新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模式,打造适应新一代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等教育体系。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旺盛,但是传统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难以匹配,使专业人才供需矛盾尖锐。没有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高端产业发展受阻,并进而使人才汇聚受阻,会导致地区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等新兴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由此带来的“机器换人”,可能会使一大批劳动者面临失业风险。要从“人海战术”走向人机共生的智能社会,打造以高素质和高人力资本为代表的“新人口红利”。要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来提升人口素质,使劳动力人口与产业发展相适应。要避免贪大求全的综合性大学建设策略,推动布局“小而精”“专而美”的学院式大学,强化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集聚。要通过各种创新模式提供多样性、定制化和灵活性的职业培训和高等教育,使劳动力人口持续提升工作胜任力。

(马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关闭

版权所有:郑州大学规划与学科建设部    地址:郑州市高新区科学大道100号

Copyright © 郑州大学规划与学科建设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