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学:深化“访惠聚”工作,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发表时间:2021-07-19    点击:

新疆大学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聚焦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发挥学科优势和人才强势,组建9支“访民情 惠民生 聚民心”(简称“访惠聚”)工作队扎根农村、服务基层,坚持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基础上,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乡村文化特色化,创建形成“1+3”工作模式,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多项特色活动被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广泛宣传。学校连续三年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访惠聚”驻村工作先进集体、优秀组织单位。

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助力乡村组织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领导力量。2014 年以来,新疆大学派出227名“访惠聚”工作队干部在喀什叶城县4个乡驻村工作,派出专干363人在151个村工作,成为乡村振兴的指挥者、先锋队和战斗员。一是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现代化。坚持“抓党建促稳定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通过培育标准化示范党支部、重点发展青年和农民党员、实施“整乡推进”示范创建等行动,建强村党组织,将其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二是选优配强第一书记队伍。新疆大学发挥干部人才优势,建立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机制。选派政治素质高、作风过硬、能力突出的党员干部担任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成立村干部学习班,对乡村治理急需的依法治理、组织协调等能力进行系统培训,有效提升农村干部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和群众组织力,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坚持学科服务农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也是农民稳定增收的有力保障。新疆大学坚持“学科+项目”合作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一是精准服务喀什地区南疆薄皮核桃产业发展。核桃产业是新疆重要的特色林果产业。为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实施的“南疆薄皮核桃产业集群”,新疆大学联合叶城县委等单位成立“新疆核桃产业研究院”。通过发挥机械工程等学科优势,构建以智能装备与智慧林业系统为基本支撑的现代核桃产业链。依靠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力量,打造300亩国家级核桃疏密降冠暨林下产业发展示范田,研发出核桃栽培、烘干相关地方标准,编制《叶城核桃标准综合体》,指导完成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CATL和CMA“双认证”工作,为当地培养一批核桃技术人才。二是联合企业行业精心选择乡村产业振兴项目,确保可持续发展。新疆大学联合新疆果业集团等龙头企业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新疆特色乳制品和干果质量安全保障技术全链条综合示范”,成功研发出多套新疆特色乳制品及水果干风险物质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及设备,为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探索“村党工委+合作社+贫困户”和“村+企+庭院发展”帮扶模式,指导村民成立刺绣、打馕等特色合作社,在合作社务工的社员已实现年人均增收20000元。

坚持打造文化特色品牌,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一是帮助农村利用特色资源打造文化品牌。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班,打造“叶城核桃”区域公共品牌、“馕产业文化”品牌,发展乡村民族文化产业。二是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信息化产品与技术开发。“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新疆大学联合对口支援高校、龙头企业,组建多语言信息智能处理团队,研发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多种自然语言互译平台”,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工作中得到推广和应用,有效服务24万驻村干部与少数民族群众的沟通交流。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将该平台推广应用在洛浦等4个县。三是突出现代文化引领。文化振兴贵在化人。新疆大学选派400余名师生助力乡村教育事业;每年选派220名“双语”青年志愿者赴42个乡村开展文化扶贫等服务。实施“学历提升工程”,为 8000 余名基层干部送学上门。在村建立村史文化展馆(室),面向农民建立双语培训夜校,加强“四史”等教育。安排800名干部教师与村民结对认亲,多措并举提升农村居民文化素养,铸牢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汇聚更强大力量。

关闭

版权所有:郑州大学规划与学科建设部    地址:郑州市高新区科学大道100号

Copyright © 郑州大学规划与学科建设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