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郑州大学“嵩阳大讲堂”第二十讲——何艳玲教授报告会在主校区举行。校部机关各职能部门及学院师生代表260余人参加活动。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海杰主持报告会。
王海杰为公共管理学知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何艳玲颁发“嵩阳大讲堂”主讲嘉宾证书。
在题为《大能力:回应治理现代化的转型与重塑》的报告中,何艳玲围绕“大工程”“大挑战”“大能力”三个维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新时代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命题。她指出,党建引领的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能力工程建设”,核心目标在于实现“群众听、群众信、群众行”,关键在于攻克难题、整合资源、有效纠偏,切入口是做“别人做不到的、做不好的、想不到的事情”。她深刻阐释了“大能力”的内涵,指出其宏观层面体现为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与人民美好生活,社会层面则聚焦于识别变化、回应变化、创造变化。面对“如何练就大能力”的提问,她直言“大能力是干出来的”,并强调系统创新并非简单以新代旧,而是进行“社会创变”,解决“既要、又要、还要”的左右为难问题,变“无米之炊”为“少米之炊”“一米多炊”。
何艳玲还以其独特的“三度理论”诠释专业与情怀的统一,“左手是温度(情怀),右手是力度(专业),中间是深度(思考)”,并鼓励大家“做不了100%的改变者,就做0.1%的改进者”,提倡学生多走进田野、走进基层,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知识体系。
在互动环节,面对如何把握“小切口”与“大问题”关系的学术方法提问,何艳玲提出清晰路径:“找准小切口,深挖细节,再回归大问题,通过理论做厚、时间做长、数据做立体,形成对中国实践的深刻解释。”她指出年轻人要关注“社会缝隙”并回应社会关切,“成全别人,也成全自己,才是更好的循环”。面对人工智能挑战,她提醒要构建“不可替代性”和“认知的自由”,发挥深度思考、情感共鸣和个体经历的优势。
报告内容丰富、见解深刻、金句频出,通过线上平台及郑州大学官方微信视频号同步直播,累计浏览量1万余人次,为师生理解新时代国家治理提供了重要思想启迪与实践指引。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郭梦阳表示,报告深刻揭示了“伟大”根植于人民性,作为研究生,需将学术研究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践行党领导下的中国道路。博士研究生樊颍达则从何艳玲教授深耕基层的经历中受到启发,认识到将个人需求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方能找到闪光点。

王海杰为何艳玲颁发“嵩阳大讲堂”主讲嘉宾证书

何艳玲作报告

访谈与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