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6日晚7点半,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第二十七届“学术沙龙”活动在209会议室正式开始。本期主讲嘉宾为社会工作系讲师李晓芳博士,主题为《“娘家”还是“婆家”——农村已婚女性的归属问题》。社会工作系董中昱老师担任此次学术沙龙的主持人,杨曦老师和王华菊老师作为评议人,参与学生涉及社会工作专业和哲学专业等30余人。
首先,李老师介绍了研究社会问题的一般步骤,包括察觉问题、寻找合适的理论(文献)支撑、分析问题和回应问题四个环节。随后,她从个人生活经验出发,以“出嫁”作为重要的生命事件,阐释了婚后因“娘家”的排斥和“婆家”的陌生而引发的自我归属感的重置问题。采用个案访谈的研究方法,她发现这是一个群体问题,并不是个体的特殊感受,也即,这是一个在社会变迁影响下的群体性问题。据此,她结合了人口学领域和社会学领域的两个理论——“同期群效应”和“世代理论”来分析社会对群体产生的深刻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在社会群体分化过程中,社会发展、文化变迁以及市场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最终形成子代和父代双方在价值观念和交往模式不一致的情况。在出嫁女归属困惑问题上,初婚年龄的推迟、传统价值观念的延续、个体化的趋势是主要因素。
主题演讲后,董中昱、杨曦以及王华菊三位老师就此问题进行了精彩点评和回应。董老师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高,类似困惑不仅会出现在家庭方面,也会在工作领域体现出来,比如如何保持工作和家庭的平衡,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经济地位的提升。杨老师从代际关系的角度出发阐释了问题的实质——传统的家庭主义和现代的个人主义的矛盾。王老师也结合自身经历表达了一些看法,她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为了家庭和睦,少数人的个人主义有时需要向多数人的集体主义妥协,或者说至少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在互动讨论环节,同学们就传统观念的淡化、女权主义的影响、科研方法的学习和个人职业人生规划等问题进行了提问,均得到了在场老师们耐心、细致的解答。
沙龙接近尾声时,董中昱老师给现场的同学们提出了一些期望,鼓励大家认真阅读经典书目,细心留意生活中的问题,利用社会变迁的背景来进行学术研究,将“小问题”做成“大文章”,进而推动社会学以及相关学科的蓬勃发展。此次学术沙龙活动在严肃认真又不失欢快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