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学科科研 人才培养 党团工学 招生就业 交流合作 校友俱乐部

《河南日报》理论版刊登我院潘中伟教授文章《学会在工作中运用好辩证思维》

2015318日理论版

学会在工作中运用好辩证思维
    重视不断培育和提升党员干部的理论思维水准,始终注重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以便使广大党员干部能够自觉运用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2015年1月23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以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具体来说,如何才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好辩证思维呢?
    要有预见性,要有全局观、整体观。首先,要有明确的工作目的。这一点要分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很容易确定,那就是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岗位职责。每一个岗位都会有明确的规定,规定从事这项工作应该做什么事、如何去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日常性工作。但是,岗位职责一般比较笼统,都是一般性的、可重复性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都是具体的人和事。因此,第二个层面指的就是具体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当然,这个具体的目标也一定是在岗位职责所要求的范围之内的。可是,由于具体目标总是和某个特定时期、特定事务相关,不能像一般的岗位职责那样泛泛地规定下来、重复性地遵循,因而,如何去明确具体的工作目的、工作目标,就需要动一番脑筋了。比如说,教师首要的岗位职责就是教好学生,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具体的课程不一样,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如何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好教学计划,这就是教师完成自己的岗位职责着意要考虑的事情了。必须要强调的是,目的是一个整体,并不是只有一个简单的、抽象的目标。除了目标之外,还包括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各个环节。也就是说,工作目的不仅指的是要实现什么,而且包括如何去实现。因此,工作目的是一个整体的规划和考虑。可见,明确的工作目的本身就是要求做事胸怀全局。既要在全局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不做越俎代庖的事,又要积极的、创造性的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同时,还要对自己准备做的事有严密的事前规划,通盘考虑好实施计划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具体的实施步骤,积极稳妥地开展工作。
   要善于区分轻重缓急。所谓善于区分轻重缓急,就是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善于把握工作中的重点。目标、计划当然不能只是说说而已,目的还在于实现出来。但是,一个目标、一项计划,往往涉及很多的环节,甚至是千头万绪。哪些需要先做?哪些可以缓一缓再做?由于人们的时间、精力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资源往往是有限的,因此,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可能最终什么事也做不成。这个时候就要明确一点:什么是工作中需要解决的矛盾?毫无疑问,是影响或阻碍完成既定计划、实现既定目标的那些问题。那么,如何确定哪些问题是主要矛盾呢?这就必须根据实现目标的具体计划而定。所有的计划,必定都包含时间方面的要求。在什么时间,工作需要完成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样的阶段,一定是计划之内已然明确的。可见,就实际工作而言、就人们的具体的实践活动而言,所谓的主要矛盾始终是灵活变化的。不同的工作目标、不同的工作阶段,主要矛盾是不一样的。因此,需要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去确定。但有一点又是共通的,即必须根据预定的工作目标、工作计划,根据不同的时间点的要求,来确定工作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具体的主要矛盾。另外还有,必须要实事求是、认真调查研究、缜密思考和分析事态,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和找到当前工作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要善于把握问题的症结。实践活动由主体和客体构成,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通俗一点说,就像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或矛盾那样,一定会涉及两个方面的因素:主动的因素和被动的因素,这是根据推进工作、采取行动的发起者来做的区分。大体来说,以某种目的为尺度,为了实现某种目的从事某项工作的人或集体是主动的因素、主体;而在推进工作的过程,需要为实现目标创造条件的人或事或资源等,就是被动的因素、客体。工作中遇到问题,影响了既定的计划,那就需要具体分析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的。是开展这项工作的人能力不足、主动性不够、条件不具备,还是完成计划所需的客观条件方面的问题?有时候是一方面的问题,有时候则是两方面的因素都有。只是一方面有问题,则矛盾的主要方面极易发现,有问题的一方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两方面的因素都有,则要考虑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当然,所谓难易程度,一个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仍然是时间。能够在预期的时间限度内,必须以较多的精力、时间和资源解决的问题,即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反之,则为次要方面。简而言之,判断矛盾的主要或次要方面,仍然必须在完成预期目标的整体视域内,视影响预定计划完成的难易程度而定。比较复杂的地方在于,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地位经常会调换位置。因为,随着实践过程的推进,原来是难解决的问题经过努力变得容易解决了。相对而言,原来较为容易解决的方面就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了。因此,就实践行为来说,判断、确定矛盾的主要方面,也需要充分发挥行动主体,也就是实际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以便随时随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措施。
   总体来说,要想在工作中运用好辩证思维,第一要具有全局的眼光,审时度势,找准目标。因为,正确的、合理的目标,严密可行的工作计划,是判断矛盾的主要与否、矛盾方面的主要与否的核心标准。第二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是唯物主义者的基本要求。离开这一态度,就不能够准确地判别问题之所在,也不能正确衡量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事实上,全面考虑影响问题解决的各种因素、如实地分析和把握问题,本身也是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第三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人们常说,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就实际工作而言,批判性和革命性就体现在不满足于任何一个中间环节,不达到最后的目标不罢休。所谓行百里而半九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不能够主动制定计划、积极推动实施,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批判性和革命性的本质就是积极进取,就是努力通过人的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新世界来。
 

《河南日报》理论版刊登我院潘中伟教授文章《学会在工作中运用好辩证思维》

2015318日理论版

学会在工作中运用好辩证思维
    重视不断培育和提升党员干部的理论思维水准,始终注重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以便使广大党员干部能够自觉运用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2015年1月23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以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具体来说,如何才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好辩证思维呢?
    要有预见性,要有全局观、整体观。首先,要有明确的工作目的。这一点要分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很容易确定,那就是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岗位职责。每一个岗位都会有明确的规定,规定从事这项工作应该做什么事、如何去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日常性工作。但是,岗位职责一般比较笼统,都是一般性的、可重复性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都是具体的人和事。因此,第二个层面指的就是具体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当然,这个具体的目标也一定是在岗位职责所要求的范围之内的。可是,由于具体目标总是和某个特定时期、特定事务相关,不能像一般的岗位职责那样泛泛地规定下来、重复性地遵循,因而,如何去明确具体的工作目的、工作目标,就需要动一番脑筋了。比如说,教师首要的岗位职责就是教好学生,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具体的课程不一样,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如何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好教学计划,这就是教师完成自己的岗位职责着意要考虑的事情了。必须要强调的是,目的是一个整体,并不是只有一个简单的、抽象的目标。除了目标之外,还包括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各个环节。也就是说,工作目的不仅指的是要实现什么,而且包括如何去实现。因此,工作目的是一个整体的规划和考虑。可见,明确的工作目的本身就是要求做事胸怀全局。既要在全局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不做越俎代庖的事,又要积极的、创造性的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同时,还要对自己准备做的事有严密的事前规划,通盘考虑好实施计划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具体的实施步骤,积极稳妥地开展工作。
   要善于区分轻重缓急。所谓善于区分轻重缓急,就是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善于把握工作中的重点。目标、计划当然不能只是说说而已,目的还在于实现出来。但是,一个目标、一项计划,往往涉及很多的环节,甚至是千头万绪。哪些需要先做?哪些可以缓一缓再做?由于人们的时间、精力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资源往往是有限的,因此,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可能最终什么事也做不成。这个时候就要明确一点:什么是工作中需要解决的矛盾?毫无疑问,是影响或阻碍完成既定计划、实现既定目标的那些问题。那么,如何确定哪些问题是主要矛盾呢?这就必须根据实现目标的具体计划而定。所有的计划,必定都包含时间方面的要求。在什么时间,工作需要完成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样的阶段,一定是计划之内已然明确的。可见,就实际工作而言、就人们的具体的实践活动而言,所谓的主要矛盾始终是灵活变化的。不同的工作目标、不同的工作阶段,主要矛盾是不一样的。因此,需要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去确定。但有一点又是共通的,即必须根据预定的工作目标、工作计划,根据不同的时间点的要求,来确定工作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具体的主要矛盾。另外还有,必须要实事求是、认真调查研究、缜密思考和分析事态,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和找到当前工作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要善于把握问题的症结。实践活动由主体和客体构成,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通俗一点说,就像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或矛盾那样,一定会涉及两个方面的因素:主动的因素和被动的因素,这是根据推进工作、采取行动的发起者来做的区分。大体来说,以某种目的为尺度,为了实现某种目的从事某项工作的人或集体是主动的因素、主体;而在推进工作的过程,需要为实现目标创造条件的人或事或资源等,就是被动的因素、客体。工作中遇到问题,影响了既定的计划,那就需要具体分析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的。是开展这项工作的人能力不足、主动性不够、条件不具备,还是完成计划所需的客观条件方面的问题?有时候是一方面的问题,有时候则是两方面的因素都有。只是一方面有问题,则矛盾的主要方面极易发现,有问题的一方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两方面的因素都有,则要考虑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当然,所谓难易程度,一个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仍然是时间。能够在预期的时间限度内,必须以较多的精力、时间和资源解决的问题,即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反之,则为次要方面。简而言之,判断矛盾的主要或次要方面,仍然必须在完成预期目标的整体视域内,视影响预定计划完成的难易程度而定。比较复杂的地方在于,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地位经常会调换位置。因为,随着实践过程的推进,原来是难解决的问题经过努力变得容易解决了。相对而言,原来较为容易解决的方面就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了。因此,就实践行为来说,判断、确定矛盾的主要方面,也需要充分发挥行动主体,也就是实际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以便随时随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措施。
   总体来说,要想在工作中运用好辩证思维,第一要具有全局的眼光,审时度势,找准目标。因为,正确的、合理的目标,严密可行的工作计划,是判断矛盾的主要与否、矛盾方面的主要与否的核心标准。第二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是唯物主义者的基本要求。离开这一态度,就不能够准确地判别问题之所在,也不能正确衡量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事实上,全面考虑影响问题解决的各种因素、如实地分析和把握问题,本身也是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第三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人们常说,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就实际工作而言,批判性和革命性就体现在不满足于任何一个中间环节,不达到最后的目标不罢休。所谓行百里而半九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不能够主动制定计划、积极推动实施,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批判性和革命性的本质就是积极进取,就是努力通过人的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新世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