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下午3:00,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哲学系主任、应用现象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青年专家张廷国教授应公共管理学院邀请,在学院4楼会议室作了题为“重新理解教育的本质”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魏长领教授主持,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师生聆听了报告,并积极参与交流互动。
报告伊始,张教授由舍勒《知识与教养的形式》一书关于教育的论述引申出对“究竟什么是教育的本质、怎样进行教育、什么样的知识和认识形式限制并规定着由此而使人变得‘有教养’的过程”三个问题进行哲学现象学的审视。进而,他从教育不能只是知识范畴,也是一个存在范畴;人是具有精神取向的未知者的“此在”;教育不只是“应当”教育,还必须是“意愿”教育三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述。
在谈到教育是一个过程时,张教授指出:以往的教育,缺乏对本真的人的认识,而受到“常人”观的误导,把人当成了物,把人格看成一堆资格、资本的堆积,资格由对人格的依附变成了对人格的遮蔽,从而发展出了资格教育。传统的资格教育把人当作物看待,“演”的是论资排辈的“戏”,充其量只是使人成材。而人的内在教育,特别是人格教育则是培养人的个性,涵养人的德性使人成其为人的教育。他认为:教育的本质应该是提升人自身,使人趋向于至善,拯救人的灵魂。这样教育就是一项神圣的事业。
报告中,张教授指出,教育作为一项神圣的事业并非是谋“稻”之计,而在于引人向善、教人祛恶。人不是神,人自身存在着诸多的非神性,只有通过教化才能使人的精神生命化或生命精神化,从而克服人的贪欲、嫉妒等欲念。本真的教育是谋“道”的教育,激励人们敢于承担,勇于决断,把常人给自己卸掉的责任重新承担起来。
报告最后,张教授就社会危机、教育自由、神性的人性三方面论述了当前社会转型期重新审视教育之本质的意义。张教授就某些问题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交流互动,并推荐了一些相关书籍。
副院长魏长领教授对报告会进行了简要总结。他表示,通过重新理解教育的本质,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坚守教师的神圣职责,承担起育人、育才的双重使命。作为学生要主动学习,自觉提高修养,努力成人成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