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索数智赋能治理新领域,凝心聚力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4月8日,学院举办“创新突破年”数字公共治理学术论坛。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院院长徐晓林、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原秘书长江源富、河南省数据局局长郑华卿应邀出席并作学术报告。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于建军、院长高卫星等领导班子成员及30余名师生参会。论坛由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党委副书记孙远太主持。
李成伟会见与会专家
会前,郑州大学党委书记李成伟会见与会专家,对他们长期支持郑州大学及公共管理学学科建设表达诚挚谢意,希望各位专家发挥学术与资源优势,围绕学科前沿和重大现实问题建言,共同为公共管理学学科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李成伟书记强调,学校将持续深化与学界专家的协同创新机制,通过高水平智力引擎助推“双一流”建设提质增效。
论坛上郑华卿局长立足河南省数字治理发展现状,深度解析了“数据要素治理的实践与创新”核心议题,在系统回顾数据体系演进脉络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数据要素在政治经济领域的战略价值与赋能效应。针对河南省具体实践,郑局长详细解读了河南省数据局提出的“1358”战略框架,以及其在完善政策制定、规范数据企业认定、加强算力规划等方面的突破性成果。展望未来发展,郑博士指出当前河南省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等重点工作面临的挑战及未来规划,重点强调了场景驱动的重要性,并呼吁高校人才参与数据要素研究,为数据要素市场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郑华卿博士发言
徐晓林教授以《数据要素可信流通:研究设计+场景验证》为题,详细阐述了数据要素配置的整体架构,包括数据产品生产、流通、基础支撑能力及应用场景实施等关键环节。针对数据产品生产环节,徐教授提出“原料层-设计层-运营层”三级架构模型,通过引入“数据服务封装”概念,明确了各主体在生产环节的角色与职责。围绕数据基础支撑,徐教授引入数据主管部门对数据产品生产和流通所实施的业务监管,并提出具有“依法”“无感”“在线”等特征的治理范式。徐教授聚焦应用场景落地问题,强调要强化高校、企业、政府等多主体协作,构建并进一步壮大“数据学科联盟”,以多主体协同模式打破数据壁垒,加速数据要素流通,推动数据在实际场景中的高效运用。
徐晓林教授发言
江源富教授聚焦数据要素配置的创新生态,指出其核心在于“数据产品化”,提出基于权责对等的节点化协商机制,用来解决跨部门协作中存在的“数据烟囱”与“大平台依赖”难题。针对多地数据交易所存在的“场内登记、场外交易”现象,江教授指出其根源在于产品化能力缺失引发的合规边界模糊,需要明确数据资产定位、封装规则和管控机制,从而实现“数据可用”与“权责可溯”的统一。围绕数据要素创新路径,江教授提出二维度分类,主张平衡政府引导与市场活力的创新模式,为破解数据要素市场化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江源富教授发言
互动环节,与会专家和师生围绕“数据交易所困境”“首席数据官制度”和“数据金库模式”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专家们指出,上述讨论指向的是数据要素配置的本质命题——公共管理视角下的“治理现代化”。数据要素配置需要打破“重技术轻制度”的惯性思维,建立“权责清晰、市场导向、多元共治”的新范式;而这一过程需要公共管理学科回归“管理即责任”的本质,在理论研究中锚定现实痛点,在实践创新中坚守治理原则,为数字经济时代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提供“中国方案”。
论坛现场
本次数字公共治理学术论坛以服务国家数字化战略全局为坐标,既在方法论层面开创性探索学科交叉融合新路径,又在实践维度深度契入数字中国建设脉络,系统回应了“双一流”建设中交叉学科的发展需求,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学术研究“经世致用”的价值追求和“顶天立地”的担当品格。未来,我院将持续强化战略引领,深度对接数字中国建设的制度创新需求,构建完善数字治理研究体系,以更坚实的举措推进数字治理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