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由规划与学科建设部、宣传部主办,我院承办的郑州大学“嵩阳大讲堂”第二十讲——何艳玲教授报告会在主校区综合管理中心第二报告厅举行。校部机关各职能部门及学院师生代表260余人参加活动。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海杰出席并主持报告会。
报告会前,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海杰为公共管理领域知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何艳玲教授颁发“嵩阳大讲堂”主讲嘉宾证书。
在题为《大能力:回应治理现代化的转型与重塑》的报告中,何艳玲教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围绕“大工程”“大挑战”“大能力”三个维度,深入剖析了新时代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命题。她指出,党建引领的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能力工程建设,需实现“群众听、群众信、群众行”的目标。她强调,宏观大能力体现为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美好生活的转化,其社会内涵在于“识别变化、回应变化、创造变化”。当被问到怎样才能拥有大能力时,她表示,“大能力是干出来的,系统创新不是用新的做法代替旧的做法,而是解决‘既要、又要、还要’这种左右为难的问题,进行社会创变”。
此外,何艳玲教授以自己的“三度理论”阐释了专业与情怀的关系:“左手是温度,右手是力度,中间是深度”,呼吁教育工作者以专业精神推动社会进步。她强调,我们必须识别、回应并创造变化,成全自身的“大能力”,如果做不了100%的改变者,就做0.1%的改进者。
在互动环节,面对“青年师生如何在治理现代化中践行大能力”的提问,何艳玲坦言:“要将职业做成专业,将专业做成事业,在合格理解政策、优秀理解政府、卓越理解政治的进阶中,找到个人价值与国家需求的结合点。”谈及本科生的学术探索方向,何艳玲鼓励学生多走进田野、走进基层,在实践的基础之上构建知识体系,将学术道路走得更扎实。面对“如何把握好小切口与大问题”的提问,何艳玲教授坦言:“找准小切口,并且把细节做够,基于细节回到大的问题中,通过理论做厚、时间做长、面做的更立体,形成对中国实践的深刻解释。”
整场报告内容丰富、见解独到,现场互动气氛热烈,引发强烈共鸣。我院2022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田歌表示:“何教授大能力建设的观点为我们打开了治理研究的新视野,让我们明白科研不仅要坐冷板凳,更要回应社会痛点、对接国家治理的现实需求。”与会师生纷纷表示,报告为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全新视角,受益匪浅。本次报告分通过线上平台及郑州大学官方微信视频号同步直播,累计浏览量1万余次,师生反响热烈。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海杰为何艳玲教授颁发“嵩阳大讲堂”主讲嘉宾证书

何艳玲教授作题为《大能力:回应治理现代化的转型与重塑》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