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松威院士课题组在晶态分子功能材料研究领域接连取得可喜进展

作者:王志武 时间:2016-03-14 点击数:

        晶态分子功能材料因结构多样性、可调节及完全可视化,在化学和材料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郑州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麦松威院士课题组2016年在晶态分子功能材料领域再次取得新的研究进展,连续两项研究成果发表在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德国应用化学》。该期刊由德国化学会和John Wiley & Sons, Inc.联合出版发行,报道化学学科原创性研究成果,是国际化学类最有影响力的两大刊物之一,影响因子为11.34。

麦松威院士课题组致力于通过控制晶态分子功能材料的结构转变,实现可控的物理化学性质的转变和材料的分子开关功能、以及获得常规方法难以得到的功能,同时实现在分子水平上构效关系的研究。继相关工作在J. Am. Chem. Soc.2013135, 10214−10217(影响因子为12.1)、Adv. Funct. Mater. 201525, 6448–6457(影响因子为11.80,封面文章)、Chem. Mater. 201527, 1327−1331(影响因子为8.4)等杂志发表之后,该课题组通过自组装方法得到了一个新的钒多酸[VV10VIV2O34]10-@银硫簇[Ag30(tBuS)20]10+的纳米核壳结构。通过酸碱刺激控制其内核结构和对称性可逆转变,从而实现对其光谱吸收性能的调节,并利用X射线单晶结构解析从原子水平上研究了其构效关系。该研究工作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201655, 3699–3703上,并被此期刊评选为“Very Important Paper” (VIP,该类文章比例不到该期刊论文的5%)。郑州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臧双全教授和高广刚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利用太阳能制氢是取代化石能源、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最理想途径之一。设计合成高活性、储量丰富、价格便宜的新型非贵金属的光催化制氢的催化剂是化学家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该课题组积极探索晶态分子功能材料在太阳能捕获、可见光催化产氢方面的应用,首次利用罗丹明染料修饰的配体和Cu(??)组装成新型晶态配位聚合物,并实现高效的可见光催化分解水产氢。同时,基于实验结果,通过理论计算阐释了配位不饱和的Cu(??)中心是结合质子产氢的活性位点这一新观点。该研究工作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 201655, 2073–2077上,被审稿人认为有很强的创新性。郑州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臧双全教授为通讯作者。

另外,该团队在2015年发表的两篇论文Chem. Mater. 2015, 27, 1327–1331(影响因子8.4)和J. Mater. Chem.A, 2015, 3, 641−647(影响因子7.4),均被选为Highly Cited Papers。郑州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臧双全教授为通讯作者。这些研究工作标志着郑州大学在该学科领域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以上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教育厅、郑州大学的资助。

版权所有 © 2020  郑州大学化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