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郑兰荪教授莅临我系做学术报告

作者:wzw 时间:2011-10-30 点击数:


      10月29日,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教育部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化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郑兰荪院士在我校化学系基地学术报告厅,为本科生、研究生做了题为“物质结构与原子团簇”的专题报告
      郑兰荪院士的报告由浅入深,从最简单的分子概念与化学键理论开始,融入自己独特见解和观点,将化学键与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物质不同的存在方式相互关联起来,引入“非分子物质”的概念,再过渡到原子团簇研究,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把复杂的科学问题用简单的数学模型和本科阶段的知识解释的清楚透彻。报告最后介绍了他当时所在的Smalley教授实验室发现C 60的过程和获得诺贝尔奖的情况,强调了 “Sense of Science” 的重要性和培养过程。
      随后郑院士介绍了厦门大学的有关研究人员对C50Cl10结构作了更充分的光谱表征,分别测试了红外、激光拉曼、紫外-可见和荧光光谱,并与理论计算结果相对照,均与上述的碳笼结构一致。初步的研究还发现的氯原子很容易被其它基团取代,由此可以定向地衍生出丰富的新型富勒烯化合物。这项研究是富勒烯科学的重要突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新型富勒烯的合成。应用合成的思路与方法,即在富勒烯相邻五元环上碳原子外接氯等原子或基团的方法,其它小于C 60的富勒烯,以及大于C 60但是具有相邻五元环结构的新型富勒烯分子的衍生物,也都可能一一合成出来,并展示其因此具有的种种奇异的结构与性质。
2.富勒烯的定向衍生。通过衍生反应实现富勒烯的功能化,是富勒烯走向应用的关键环节。在C 50Cl 10中,所有氯原子都衍生在特定的位置上,并可以为其它功能化基团所取代。这样的定向衍生反应,将为合成更为丰富和特定功能的化合物提供基础。
3.富勒烯形成机理的研究。有关等富勒烯的形成机理,多年来一直是科学界悬而未决的谜团。虽然国际学术界就此提出了各种可能的机理,但是却没有一种机理得到实验证据的验证。C 50Cl 10的合成至少证明了小于的碳笼结构的存在,进一步的研究有可能证明它是否可以生长成等更大的富勒烯。另一方面,由C 50Cl 10的工作所激发的更小的富勒烯衍生物或碳簇的合成与研究,也将为揭示富勒烯的形成过程和机理提供更多的实验依据。
       因此,新型富勒烯的成功合成,有可能成为富勒烯科学的一个新的生长点,激起又一波的富勒烯研究热潮。
       郑兰荪院士一直主讲厦门大学一年级本科生的无机化学课,他的报告充分展示了基础知识的深厚对创新思维产生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课程报告结束后,同学向郑老师请教了很多问题。郑兰荪院士渊博的科学知识、严谨的科研精神和谦和的大师风范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郑兰荪教授1954年出生于厦门鼓浪屿,是厦门大学化学系77级学生,首届中美联合招收的化学类留美研究生(CGP项目),师从C 60的发现者、9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Smalley教授,参与原子团簇科学的开拓性研究,1986年在美国Rice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86年回国后一直在厦门大学化学系工作,主要从事原子团簇科学及相关纳米结构和材料的合成与研究,现任厦门大学纳米科技中心主任,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结构化学、配位化学、原子分子物理和波谱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是首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兰荪教授已发表了300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有关新型富勒烯C50Cl10的合成和表征工作发表在2004年Science, 引起了世界科学界的广泛重视。这是全世界首次合成出比C 60小的富勒烯,是富勒烯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200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7年担任973计划项目“物质性能的分子设计与结构调控” 的首席科学家。此外,郑兰荪教授目前还担任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版权所有 © 2020  郑州大学化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