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在单颗粒动态互作示踪方面取得新进展

作者: 时间:2023-12-06 点击数:

近日,郑州大学化学学院与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合作,发展了一种全新的白光源全内反射散射成像技术,选择性地监测了活细胞膜上转铁蛋白修饰的纳米颗粒的运动迁移行为。相关研究成果以Ligand-Receptor Interaction Triggers Hopping and Sliding Motions on Living Cell Membrane”为题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郑州大学化学学院为第一作者单位。论文的第一作者是我院叶中菊直聘研究员,通讯作者为中南大学的肖乐辉教授。

纳米载体在活细胞膜表面的扩散动力学与配-受体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决定了细胞内化效率。然而,细胞膜表面冗杂的生物大分子会干扰载体颗粒对受体的搜寻和识别过程,并影响载体颗粒在活细胞膜上的扩散途径。纳米载体在细胞膜表面的运动迁移通常以三维(3D)方式进行,包括3D跳跃和2D快速滑行特征,涉及与多个受体之间的远程弱相互作用。这些迁移模式由粘性阻力、分子热运动以及配体和受体之间的分子结合共同作用探索纳米载体颗粒在活细胞膜上的迁移行为对理解跨膜过程至关重要。为此,种成像方法应用于扩散过程分析,包括暗场显微镜(DFM)、微分干涉相差显微镜、共焦显微镜和干涉散射显微镜。

在这些技术中,DFM由于光学元件简单而成为最受推崇的方法。然而,该技术的一个关键掣肘DFM通常利用透射照明模式进行样品激发。在视窗范围内,与附近周围环境具有明显折射率差异的物体会产生散射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高信噪比条件下选择性地分辨目标探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在活细胞环境中。此外目前的研究集中在2D扩散动力学研究瞬态扩散3D跳跃和2D快速滑行行为的解析仍然匮乏

基于此,该团队发展了一种全新的白光源全内反射散射成像技术,在无需引入额外光学元件下,通过逐渐减小激发光路中的光阑尺寸,可准确调控入射光束的角度,在普通暗视野光学显微镜上便可实现全内反射散射(TIRS)照明。利用该成像方法,选择性地监测了活细胞膜上转铁蛋白修饰的纳米颗粒的运动迁移行为。通过对载体颗粒在细胞膜表面运动过程扩散动力学分析发现,在对细胞膜表面结合位点的动态识别过程中,载体颗粒的迁移呈现受限扩散和长程搜索之间的动态切换,表现出非高斯和各态非遍历性特征。此外,通过测量纳米载体在活细胞膜表面沿着Z轴方向的位移和自由能图谱分析,首次揭示了载体颗粒在细胞膜表面的2D快速滑动和3D跳跃扩散行为。这一系列复杂运动行为间的切换主要受配体与受体相互作用强度的调节。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郑州大学高层次人才启动基金的支持。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jacs.3c06925


版权所有 © 2020  郑州大学化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