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日,我国精神神经医学领域的一大盛事——“第七届中原精神神经医学论坛”在郑州举行。郑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常务理事、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樊红敏教授受邀出席,并发表了题为《社会心态治理:心理服务与国家治理的对接》的主旨报告。报告深入剖析了社会心态治理的重要性,为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报告中,樊红敏指出,当前社会正处于VUCA时代,面临着诸多挑战。社会转型、城镇化、科技革命和全球性疫情等因素导致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社会心态发生变化。樊教授强调,社会心态不仅是个人情绪状态的体现,更是群体价值观、生活态度、行为方式和社会情绪的反映,已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
樊红敏详细阐述了我国在社会心态治理方面的政策演进。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再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我国在社会心态治理方面不断取得进展。2019年,我国启动“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为社会心态治理积累了宝贵经验。
针对社会心态治理体系,樊红敏提出了“由心而治”的理念,旨在通过遵循人的心理规律,实现社会善治。她指出,社会心态治理体系应以心理建设为主体,包含社会安康服务和公民心理健康服务两大系统,服务于平安中国、健康中国和幸福中国的三大发展战略。
樊教授还分享了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024年1月进行的“居民社会心态调查”结果。结果显示,河南省居民社会心态整体呈消极状态,存在社会公平满意度下降、压力感增大、自我认知下移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樊红敏教授提出了优化社会心态治理的路径:一是推动多主体协同,建立政府主导的社会心理服务运行机制;二是强化社会心理服务预防、干预,探索政府购买社会心理服务的方式方法;三是优化社区心理服务建设,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四是构建“五位一体”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网络。
此次论坛,樊红敏教授的主旨报告为我国社会心态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对于推动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与会专家学者纷纷表示,报告内容严谨专业,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为我国社会心态治理研究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徐欣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