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郑州大学教育学院!
党团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站资料 > 不要的栏目 > 党团园地 > 正文
时事周周评——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6日 来源:

 

 
      八十多年前的1920年,著名教育家杨昌济教授在评价自己的两个学生毛泽东和蔡和森时这样说道:“二子海内人才,前途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言之则必先重此二子。”旧中国背景下的大学培养出了毛泽东、蔡和森这样的匡国济世之才,而现如今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党确立了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能否为实现这些目标培养出胸怀世界、关注社会、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高水平人才,是我们当代大学教育不得不面对、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一直在为此努力着……
      经过多年在工作中的探索和实践,我们逐渐摸索出一条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子、新途径,积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努力践行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活动背景
      在多年应试教育体制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被忽视,我们把过多的目光投到学生的成绩单上,而没有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这一现状,导致目前的许多学生虽进入了大学,可还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是死读书,脱离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实践,对国家和社会大事漠不关心,甚至渐渐丧失了社会责任感。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大学生以兴国济民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这是我们学生工作者不容推卸的使命。
      同时,在长期的学生工作中,我们也发现许多大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除了做题考试能力外,诸如思考力、表达力、沟通力等能力方面以及心理素质方面尚有欠缺,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需人才的需要仍有很大差距。有很多学生不愿说,或是不敢说,也没有机会说,有些说不好普通话,上台发言常常词不达意,口吃脸红,双腿颤抖。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的是,一名学生曾参加中央机关公务员考试,笔试成绩第一,面试时因为标准的方言表达习惯致使面试官没有听懂而遭淘汰,这怎么能够适应社会需要呢?
      那么,我们要怎样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如何引导学生成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能说会写、善学会玩的全方位复合型管理人才呢?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问题,组织生动有趣、适合学生特点、能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学生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长期探索之后 ,一个适应当代大学生的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事周周评”诞生了。
二、工作形式及效果
   “时事周周评”在形式上是以年级为单位对国内外时事进行播报评论,年级内的各个专业班级按周轮流讲评,每次上台播报的同学实行轮换制,以保证每个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同学们播报的内容,可以
是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热点新闻、体育、娱乐消息等,也可以是发生在同学们身边的校内新闻、趣事,范围很广,可以使大家畅所欲言,交流感想。参与的同学可以对国内外大事各抒己见,下面的同学 可以提问讲评者,进一步交流和探讨。最后,由辅导员给予指导点评。让学生上台评论时事,首先必须收集近期国内外重大时事素材,而且会找同学进行交流探讨,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合作性、探究性。结合学生的每一次时事评论,教师有意识地进行总结,这样可以促使每一个学生认真听,认真思,进而达到对时事政治进一步理解的目的。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时事的评论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给以正确引导,积极肯定评论中的创新观点,同时也委婉地指出不足之处,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辨证思维能力和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评论时事有目的地激发学生政治的热情。另外,通过学生上台评论时事,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上台评论时事可以锻炼每一个学生的胆量,特别是有些学生平时言语少,性格内向、胆怯,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使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逐步得到增强,甚至也提高了他们与别人交流的渴望和胆量。
    “时事周周评”活动,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成长的平台:这是一个面对众人演讲的平台,一个不事先准备就不能讲好的平台,一个可以锻炼和提升自己的平台,一个不得不关心国内外时事政治和身边同学的平台。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同学们还积极探索创新,不断丰富内容和形式。比如,模仿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道德观察、开心辞典、百家讲坛等著名栏目,在活动中加入快板、吉他弹唱、评书等才艺展示,将“时事周周评”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使同学们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锻炼了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了解了国家和社会的大事,锻炼了讲评者的心理素质。同时,这种以专业班级为单位组织的活动无形中又提高了集体凝聚力,加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同时又在活动中提高了大学生对国计民生关注程度,无形中培养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进了爱国意识和忧患意识。“时事周周评”完全不同于形式呆板的说教,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因而收到了积极效果,被广大师生所称赞。
    “时事周周评”特色活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育人能力为工作思路,在轻松活跃的活动中提高和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避免形式呆板的说教,增强学生们的参与意识,使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活动意义:
      思想政治工作是团结全党和全国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要更好地动员和组织青年为实现"十五"计划作贡献,就必须认真做好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把广大青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加充分地调动起来。当代青年是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也引起包括青年在内的广大群众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总的看,青年的思想状况是积极向上的,广大青年是衷心拥护党的领导,拥护改革开放,拥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但也应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遇到的各种复杂矛盾,面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出现的严重挫折,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的思想文化渗透,一部分青年中也确实产生了这样那样的思想困惑和模糊认识。如何针对青年的思想实际,做好释疑解惑的工作,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增强辨别大是大非、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是摆在全党全社会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也对共青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我系开展的“时事周周评”,紧密结合团员青年的实际,切实担负起教育引导青年的政治责任,把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我们注重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青年,运用青年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采取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载体,把正确思想的灌输与积极的启发引导结合起来,把解决青年的思想问题和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对于风华正茂的当代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激励其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注重给予大学生展示自己、实现自我需要的平台,以此激励他们自觉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努力提高和培养自身综合素质,这样学生工作才能起到良好而又积极的效果。“时事周周评”活动正是为大学生展示自己、实现自我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鼓励和激励大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使大学生通过“时事周周评”这个平台努力锻炼自我、实现自我,努力成为一个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能说会写、善学会玩的全方位复合型管理人才。
    “时事周周评”活动经过多年探索和修正,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和模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具体如下例所示:
1、目前教育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时事政治,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政治价值取向明确,积极向党组织靠近,写入党申请书的比例达95%以上。学生普遍具有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在考研、求职面试中自信心显著增强,成绩优异;
2、有效地培养了我院学生良好的演讲、组织和公关能力,在全
全国和省内许多活动中均有教育系学生的身影,为我们郑州大学赢得了荣誉,例如在河南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的答辩环节中,教育系学生获得了评委的高度评价;
3、“时事周周评”活动还在郑州大学校内取得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被许多院系接受和借鉴,“时事周周评”作为教育系一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活动受到了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广泛赞誉,成为教育系的一项特色名牌项目,被推广推荐到了其他院系甚至其他高校,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四、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说社会变迁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和新问题,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有深刻影响和强烈冲击,辅导员和老师对大学生道德伦理、成才就业和处理事务等方面有重大影响,同辈群体在大学生兴趣爱好与日常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依然强大,互联网成为大学生新的生活方式并产生强大影响。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尽量将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更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我们不只是单纯地进行时事评论,更要的是通过这一形式,从各个方面引导和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五、总结
    “时事周周评”可以说是我们在顺应时代潮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实践,在新时期创新出来的学生工作方法,是一种大胆的尝试。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证明了这一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强、效果显著的特点和优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将继承以往的经验,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一活动,将其规范化、精品化,使其在本校甚至其他高校得到推广,影响和帮助更多的大学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一批批有知识、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邮编:450001
电话:0371-67739159
地址: 中国·河南·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8 郑州大学教育学院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