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成功举办“新时代县域高效能治理研讨交流会”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地方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论述,落实河南省委书记刘宁提出的“四高四争先”发展战略,进一步总结和推广中国式基层治理创新经验及模式,2025年5月11日,郑州大学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功举办“新时代县域高效能治理研讨交流会”,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河南中心是会议支持单位。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和新密、卢氏、兰考、邓州、武陟、博爱和新乡等县市领导、部分媒体以及郑州大学师生代表近100人参加会议。
一、开幕式
会议开幕式由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高卫星主持,郑州大学党委书记李成伟、河南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社语处处长韩冰、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会长王杰秀、新华社河南分社副社长杨明杰、中心荣誉主任郑永扣等出席开幕式。

李成伟书记在致辞中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他指出,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指导河南工作,提出了县域治理“三起来”的要求,今年1月河南省委书记刘宁提出了高效能治理的发展目标,为此中心研发了县域社会治理指数模型,举办“新时代县域高效能治理研讨交流会”,开展理论与实务工作者跨界对话,抓实落实“四高四争先”的决策部署,意义重大。十余年来,中心出版发布11本河南社会治理蓝皮书,是郑州大学具有引领性、示范性的智库服务高地和标杆,学校将持续加强智库支持,推进郑州大学成为服务地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思想库、人才库、科技库。

王杰秀会长回顾了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以及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和中心开展课题研究、多次举办大型会议的合作历程,对中心及时有效回应区域社会发展重大关切,举办的系列活动和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表示了高度肯定。指出本次会议采取实务部门和理论工作者对话交流的方式,探索了智库服务社会的非常有效的平台和方式,对于回应高效能治理这一重大命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旨报告
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会长王杰秀与郑州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主任何水教授先后主持,6位专家学者展开主旨报告。
郑州大学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樊红敏教授作题为“河南县域社会治理指数解读”的主旨报告。根据郑州大学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开发的县域社会治理评价指数模型,基于大数据方法收集的一手数据,从政府能力、经济活力、社会发展、智慧治理4个维度对河南省102个县(市)2023年度社会治理水平进行评价分析。她指出新时代社会治理是一种综合性治国理念,其特质是治理范畴综合性、治理模式融合性、治理效能共享性经济治理是驱动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重要路径,是县域社会治理发展的核心动能,对社会共治水平提升有显著正向影响;居民需求、成本负荷、放权减负是智慧治理有效的决定性因素;产业发展、城乡融合、司法公平与县域社会安全最相关。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何艳玲作题为“从减负到赋能:当前基层治理的几个重要问题”的主旨报告。她指出,当前基层治理的几个重要问题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必须重视人民群体的多样性;基层治理的基石意义是推进民情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治理的前提是设计人民算法;财政支出不只是解决问题而是再建治理场景;“三治融合”必须创造中国式评价指标。通过对这五个问题的分析解读,得出结论:改变机构改革的基本逻辑是职能转变--行政体制改革-----机构改革----撤并控编。从减负到赋能应精准化、最优化、系统化。

兰州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王学军教授作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地方政府如何做为”的主旨报告。他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政府要厘清“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边界;政府应当遵循竞争中性原则,构建普惠性、公平性的政策体系;政府要秉持长期主义价值观进行要素配置;政府要构建一致性、体系化、动态性的政策生态系统,发挥政策组合优势;政府政策需要根据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精准施策;政府要以产业为导向增强持续学习能力。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长聘教授刘军强作题为“柔性治理与社会软安全”的主旨报告。他指出强制力、全过程人民民主、再分配是维持稳定的三个要素,社会工作在社会中能起到识别问题与治理源头、整合政府与民间力量、进行柔性治理与提供服务、充当软警察、维护软安全、增强社会韧性的作用。强调要以社会工作部成立为契机,通过社会化、专业化,通过系统思维和方法创新,实现柔性治理。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杨华教授以“县域执法权下沉的几个片段”为主题作报告,深入探讨了“治理重心下沉:下沉到哪里、怎么下沉?”的问题。他提出,新时代的执法权下沉要注重以下几个层面:一是职能转变而非机构下沉;二是简约治理而非复杂治理;三是不变体制变机制;四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五是县域机构改革要考虑履职生态。

浙江传媒学院王国勤教授的报告主题是“县域高效能治理的浙江经验”,他表示浙江县域发展“一骑绝尘”,经济贡献是全省发展的“压舱石”;地方制度创新是激发县域活力的“催化剂”;县域注重科技创新与新业态培育,产业特色从“块状经济”到“新质生产力”发展。他提出浙江县域高效能治理的核心机制是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的深度融合,主要表现在于“三个协调发展”,即集中、民主与法治之间的协调发展,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制度、文化与技术的协调发展。他通过多案例分析对浙江县域高效能治理经验进行了现象描述和理论提炼。

三、县市典型经验交流
县市典型经验交流由刘军强教授主持,7位县市领导围绕县域高效能治理的典型做法进行了分享。
新密市委书记程洋以“党建引领、发展筑基、协同共治、减负增效”为题,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其典型做法。一是以建强基层党组织为抓手,通过“头雁南飞助振兴”计划、“薪火工程”、“乡村振兴导师团”等方式使基层党组织全面升级。二是突出发展与治理融合,把发展和共同富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突出产业转型升级,健全完善产业链招商图谱,推进农旅融合,县域新型工业化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旅游综合收入再创历史新高。三是推进共治联动,激发社会参与活力。如探索“溱心议”“洧民约”“溱洧聚”等党建引领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品牌,深化“一村(格)一警一法律顾问一志愿者民调队伍”机制等。四是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推进个人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创办“一窗通办”警务室,探索纪检监察“一企一员”“码上监督”“扫码评议”;引导动员快递员、外卖员等新就业群体向社区报到,切实以服务“走心”促治理“入心”。新密市高效能治理探索与实践的四个方面,为新时代县域社会治理提供了借鉴和遵循。

卢氏县委政法委书记孙丽松分享了卢氏县以“凉亭夜话”为载体,协商共治的实践探索,“凉亭夜话”以乡村村民组、社区楼栋为单位,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全体住户群众集会,开展宣传、议事、褒扬及文化活动。打通村组干部与普通群众之间的通道,将民声、民情和协商共治建立在村民小组,形成了“干部下沉凉亭听民声、群众围着石桌解难题”的新时代干群关系模式,为山区县域治理提供了“既接天线又接地气”的实践样本。

邓州市委副书记马俊宏报告主题是:以“四议两公开”邓州工作法铸魂开启新时代乡村“善治”的新实践。邓州市在村庄“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村民自治模式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化和延伸,一是“四议两公开”标准化流程再造,明确了32类必议事项,探索“入户签字+线上议事”模式。二是德治与法治并重激发内生动力,倡导邓州雷锋精神、引丹精神、忧乐精神、创新精神“四种精神”;推进法律专家团下沉村庄;建立了访群众问需、访乡贤问策、访专家问险、访上级问政“四访四问”风险预警机制等。三是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探索推动“APP议事+数据跑腿”等。历经21年实践,“四议两公开”邓州模式在不断回答新时代乡村善治这一命题。

武陟县委副书记吕学梅以“源头施治防风险、提升能力抓服务”为主题进行了分享。她从两个方面介绍了武陟县社会治理的典型做法,一是“四个一”风险防控体系及其运行,主要包括建立安全稳定底线负面清单(一清单)、成立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中心(一中心)、搭建县乡村三级风险隐患防控数字化管理平台(一平台),以及实施风险隐患红黄蓝三色分级管控机制(一机制)。二是突出基层干部队伍能力及基层网点服务建设。同时,她谈到县域高效能治理中面临的难题,如乡村两级工作积极性、基层治理信息化、网格员专业化水平等。

博爱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樊育新以“创新四项机制,提升治理效能”为题,系统介绍博爱县基层治理实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创新组织建设机制,制定了《基层高效能治理操作手册》,实施专班化运行,设置信息收集、会商研判、盯办交办、反馈评价四个组。二是深化网格粘性工作机制,八大网格重新编排,整合八网服务事项,建立了“1+4+4”粘性工作机制,包括打造1支以党支部为引领的网格工作队伍,履行民情带上来、服务带下去、为民办实事、纠纷调解好4项职责,推行入户常态化、宣传常态化、排查常态化和帮办常态化4个“常态化”。三是构建“六情”全量收集与分级处置机制,以“三色预警”动态管控风险,创新“模拟诉讼”“五个第一次”等矛盾化解路径。四是建立AI运用赋能机制,运用AI识别赋能重点人管理,运用AI分析赋能重点事推进,运用AI运算赋能重点场景应用,如开发了“i博爱”智能化小程序赋能隐患排查等。

新乡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杜习敏的发言主题是“新乡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实践和探索”。主要介绍了新乡县的五个举措,一是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上实施以“名书记、名村庄、名企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名工程”,发挥先进典型“传帮带”作用。二是推进“一会五步工作法”,即各村每月“1”次月末例会,实施“提出、协商、决策、执行、监督”5个步骤民主议事。三是开展“小院课堂”理论宣讲队伍,推进打通理论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四是探索推进大数据提效能,形成“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五是实施“孝道文化大餐”行政村全覆盖,推动实施“饺子宴+5+N”模式,“+5”,是指增加了党务村务公布、理论政策宣讲、先进典型表彰、文化文艺演出、移风易俗宣传五项文明实践内容,“+N”,是指融入义诊、义剪、普法、日间照料、送饭入户、生日祝福等更多的文明实践活动。

兰考县委社会工作部部长蔡尚峰发言主题是“一体执法+治理联动改革县域基层治理新模式”,重点介绍了兰考县统筹推进执法权下沉以及行政审批下放的做法和运行机制。

四、专家对话
专家点评由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孙远太教授主持,兰州大学王学军、武汉大学杨华、浙江传媒大学王国勤、河南师范大学韩万渠、郑州大学范会芳五位教授进行了点评。
王学军教授提出,在面临中等收入陷阱、新质生产力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等时代背景下,当前县域治理既提供了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他认为,新密市城镇化率刚刚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未来要充分发挥城镇化的辐射带动效应。在产业发展上,要推动传统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相结合。在协同共治方面,要更多地让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打造新密品牌。就卢氏“凉亭夜话”实践探索,他提出要加强数字化赋能,增强凉亭夜话多维度效能,探索凉亭夜话+模式。

杨华教授谈到了2009年10月与2025年1月两次到访兰考,基层治理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三个方面就基层高效能治理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一是县乡体制应追求简约灵活,资源配置需保持整体性,村级治理要提升自治能力。二是群众工作是中国基层治理特色,要遵循熟人社会的逻辑,深入群众中熟悉群众熟悉农村以及建立信任是群众工作方法的关键。三是以问题为导向,以有效管用为要旨,将群众鲜活的做法进行机制创新。

王国勤教授重点对武陟县的基层治理探索进行了点评。一是武陟县推进清单化管理、中心化统筹、数字化平台、分级化管控以及负面清单全覆盖,实现了风险管控的闭环。二是寓服务与治理之中,将防控融于服务中,探索了风险防控源头治理。三是基层治理创新要具有成本导向和社会导向,要尽量降低行政成本,更多依靠社会资源而非国家资源,赋予群众和社会组织更大空间,这是基层高效能治理发展的方向。

韩万渠教授对本次研讨会专家和实务工作者的观点提出了他的思考。一是柔性治理的发展导向,当前很多县市还是传统硬安全的社会治理导向,以稳定的风险控制为标准,要从社会活力的角度推进柔性治理。二是注重经理治理的动能,要把高效能治理作为高质量发展与“高枕无忧”之间的桥梁看待。三是借鉴学习浙江经验,县域治理应注重用好并拓展已有的自主空间,发挥县域治理的自主性,创造没有的自主空间。

范会芳教授就县域高效能治理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她提出,中央社会工作部成立后,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目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项目资金、制度机制还亟待加强和提升,这次会议也是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典范。

五、闭幕式
闭幕式由中心副主任樊红敏教授主持,中心荣誉主任郑永扣教授总结发言。
郑永扣教授提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也就是说,理论面向现实与现实趋向理论是理论与现实关系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只有二者的双向互动和转化,方可共同促进理论与现实关系问题的解决。这次会议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和桥梁,使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进行了深度的交流探讨,为推进河南省县域高效能治理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他指出会议有三个特色,一是专家学者与县市领导的关注点高度契合,双方关注了共同的议题,如党建引领、三治融合、协同联动、源头治理、风险防控以及数字赋能等。二是理论研究与实务工作者的实践探索彼此呼应,与会专家提出的柔性治理与社会软安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地方政府作为、基层治理从减负到赋能的重要问题、县域执法权下沉等创新理念与基层治理经验相互印证。三是专家学者与县市领导的对话交流直接高效,思想的碰撞加深了对于县域高效能治理的理解。
中心副主任樊红敏教授用“三个有”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一是有黏性,会议搭建了政界与学界深度交流互动平台,既是智库在发挥作用,也体现了社会工作的一个特色,即“社会工作要由全社会来做”。二是有厚度,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社会软安全、基层治理从减负到赋能、治理重心下移等议题进行深度研讨,丰富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学理意涵。三是有火花,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进行了跨界交流,激发了实践智慧,碰撞了思想火花。不仅深化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成为推动县域高效能治理的桥梁。期待未来各界持续协同联动,共探治理新路径,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本次研讨交流会成功举办,充分展现了学术界与实务界在县域高效能治理方面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对话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