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 欢迎您!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院长刘庆柱先生学术著作《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获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优秀普及读物奖。“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于199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支持下由郭沫若基金会发起设立,被誉为“中国历史学界的权威荣誉奖项”。评奖工作自2021年启动,此次共有41部著作和20种刊物获奖,其中优秀学术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
2023年12月9日,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与吉林大学考古学院联合举办了的“考古新资料、新方法与新视野”考古学博士后论坛。郑州大学人事处副处长、人才交流中心主任苏伟,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副院长方启,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党委书记赵维娟、副院长陈朝云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吉林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河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海博物馆、河南省文物...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我校于11月7日全面启动了郑州大学第十三届历史情景剧大赛,并于12月8日成功举行了决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讲话中曾深情指出,“我们要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装点祖国的秀美河山,描绘中华民族的卓越风华,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
11月29日上午,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古籍研究所朱红林教授应邀在历史学院报告厅为学院师生作题为《“下酒”考——<周礼>郑注的考古学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历史学院袁延胜教授主持。朱红林教授介绍了历代学者对《周礼》郑玄注中“下酒”二字的理解,通过层层追溯,厘清了“下酒”二字含义的演变过程。并结合自然科学史的研究成果和已发现的汉代画像砖等考古材料,提出“下酒”应为汉代酒名“若下酒”之误,而非酿酒的一道...
11月27日晚,厦门大学图书馆馆长、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博士生导师钞晓鸿教授应邀在历史学院报告厅为学院师生作题为“跨学科与全球化——作为实践方法的环境史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历史学院王星光教授主持。钞晓鸿教授首先以学术史及选题思考展开论述,从文学、历史学、生态学和艺术学等相关角度阐释他对环境史的最新研究成果。随后通过对厦门大学黄葛树、笔管榕异象实践观察以及丰富的图片展示来解释现实环境中的物候异象...
11月26日,由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共同举办的“黄河·嵩岳——2023年冬季游学会讲”在登封世界文化遗产地嵩阳书院举行,主讲专家河南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任伟以《黄河的力量》为题与师生们进行会讲。任伟局长从当前的文博旅游热谈起,通过黄河文明发展史的线索,围绕中华文化包容性与吸纳性,以增强文化自信为主线,与师生展开深入交流。他在报告中着重指出,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发展壮大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