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 欢迎您!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领青年学生在投身基层建设中坚定信念、增长本领,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组织“行走中原·豫见历史”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于7月14日至18日三门峡市卢氏县官道口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传承红色精神讲好红色故事”为主题,通过红色宣讲、教育帮扶与乡村调研等形式助力当地红色文化传播与乡村振兴

一、追寻红色足迹,感悟烽火初心

7月14日,实践团首站走进石大山抗日战争纪念馆与石大山战役遗址。在泛黄的史料文献中、在斑驳的实物展品前,团员们通过细致参观与座谈交流,系统梳理石大山战役的历史脉络——从战斗部署的艰难决策到军民协同的浴血奋战,那段烽火岁月里的英雄事迹与抗争精神,让大家深刻体会到“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厚重内涵。

7月16日上午,实践团在安居苑社区托养中心开展“长征精神在河南”主题宣讲。成员们以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为切入点,用“场景还原”的讲述方式,再现革命先辈在冰天雪地中赤脚冲锋、在枪林弹雨中坚守阵地的壮烈场景,引导在场青少年从历史细节中感悟“信念如铁、团结如钢”的长征精神。

7月17日的“石大山上的烽火:抗战精神的不朽丰碑”主题宣讲则更添互动性——通过“红色知识问答”“战役路线拼图”等趣味游戏,让青少年在参与中加深对“不屈不挠、众志成城”抗战精神的理解,让红色基因在轻松氛围中融入心田。

二、情系基层教育,播撒希望种子

教育帮扶是本次实践的重要内容。7月15日,实践团来到小太阳辅导中心开展“成长对话”活动。团员们结合自身经历,用“从小学到大学的蜕变”“实验室里的奇妙发现”等鲜活故事,为孩子们勾勒大学生活的图景;在互动问答环节,针对“如何克服学习困难”“未来考哪些大学”等问题,团员们耐心解答,悄然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用知识改变命运”的种子。

当天同步开展的无人机科普活动更让孩子们兴致盎然——从无人机的飞行原理到航拍画面的实时传输,团员们边演示边讲解,当无人机腾空而起、传回辅导中心的俯瞰影像时,孩子们的惊叹声此起彼伏。“原来科技这么神奇!”一名小学生的感慨,正是实践团希望看到的“科技启蒙”效果。

安全守护同样不容忽视。7月17日下午,实践团分赴小太阳辅导中心和安居苑社区托养中心,开展防溺水安全知识宣传。通过“情景模拟”“安全口诀记忆”等方式,团员们将“远离野外水域”“溺水自救方法”等知识转化为易懂易记的内容,切实为孩子们筑起暑期安全防线。

三、调研乡村发展,探寻振兴路径

在红色传承与教育帮扶之外,实践团还聚焦乡村振兴,深入基层探寻发展密码。7月16日下午,在官道口镇副镇长马健的带领下,团队前往果岭村果品种植基地。从“散户零散种植”到“合作社规模化经营”,从“传统销售”到“电商+采摘”模式,团员们详细记录当地苹果种植产业的转型历程,深刻感受到特色农业对村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当晚,实践团参与2025乡村振兴看河南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通过观摩豫西民俗展演、文旅产品展销等环节,直观体会“红色文化+生态旅游”的融合效应——曾经的革命老区,正以“文旅赋能”的新姿态焕发活力,这让团员们对“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有了更真切的认识。

四、关怀凝聚力量,青春砥砺前行

实践期间,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利国带队赴官道口镇慰问实践团成员。他与指导老师、团员们亲切交流,仔细询问活动进展、食宿保障等情况,对团队在红色宣讲中“以小切口讲大历史”、在教育帮扶中“用真心换真情”的扎实表现给予高度肯定,并鼓励大家“在基层实践中读懂中国,把青春华章写在中原大地上”。

此次实践活动以红色教育为主线,实现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团员们不仅在历史现场深化了对革命精神的理解,更在服务基层的过程中锤炼了“想干事、能干事”的责任担当。未来,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将持续推进此类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子以专业所长服务社会,让青春在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绽放光彩。



下一篇: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钧语千年”文化传承实践团赴神垕镇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