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 欢迎您!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7月9日,郑州大学“绣见未来”实践团走进宋绣艺术博物馆与开封汴绣厂,开展文化传承主题实践活动。这支由不同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通过实地调研和采访非遗传承人,探寻汴绣的传承密码,为传统工艺注入青春活力。

丝线里的宋韵:解码汴绣千年技艺

进入宋绣艺术博物馆后,团队成员便被一幅幅光影流转的绣品所震撼。博物馆负责人刘冬红老师基于《清明上河图》绣卷,详解汴绣“选稿、描稿、上绷、配线、刺绣、装裱”的六道工序。“这是乱针绣,刘老师指着一处花卉:用交叉针法表现布纹质感,画面越复杂,用针量就越高成员们被高超的技艺所吸引和折服,纷纷用镜头记录下丝理走向。

图为刘冬红老师为团队成员讲解宋绣艺术博物馆中的展品

在刘老师的引荐下,团队有幸见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汴绣)代表性传承人王素花老师。如今,王老师仍十分注重年轻人对汴绣的继承,她说:“年轻人不爱,汴绣就会成博物馆标本。宣传汴绣是我的责任!”王素花老师对汴绣的热爱和传承汴绣的热忱令人动容,也激励着更多人去了解汴绣、体验汴绣和弘扬汴绣。


图为团队成员在宋绣艺术博物馆与王素花老师的合影

绣棚边的困境非遗瑰宝传承危机

开封汴绣厂的刺绣车间里,刺绣灯取代了往日的煤油灯。问及当今汴绣传承的困境时,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玲老师坦言道:“现在年轻人很少学这个东西,尤其是咱这个工作,出成绩很慢。”汴绣对绣工的耐心与功底要求极高——从基础针法练到能独立完成作品,至少需要3年以上的系统学习,一幅中等规格的汴绣作品往往要耗费2-3个月。

这一现实问题直接导致了汴绣传承中人才的极度短缺和延续技艺的动力的衰弱。疫情之后,整体就业环境的波动与生活成本的持续上升,进一步压缩了年轻人选择汴绣的可能性。

图为团队成员在开封汴绣厂对王玲老师进行采访

绢帛上的新生:汴绣技艺的当代转译

面对挑战,开封汴绣厂以“传统+”战略破局。如今,工厂既坚守大幅绣品售卖、私人定制及海外出口等传统渠道;又积极搭建电商直播平台,让绣娘在镜头前现场演示绣制过程。与此同时,为让这门千年技艺走出“展厅橱窗”,真正融入“大众生活”,工厂专门开辟“非遗+文创”试验区。

成员发现了一处小型的动漫人物刺绣,也向王玲老师提出了一项建议:“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工具,汴绣厂可以搜集一些年轻人喜欢的动漫人物形象,将其变成刺绣,在市场认可的情况下批量生产,获得年轻人的市场。”王玲老师对此项建议表示赞同,并表明今后会在汴绣传承和创新上付诸更多的努力。

图为一处小型的动漫人物刺绣

通过参观宋绣艺术博物馆和开封汴绣厂,团队成员欣赏到诸多优秀的汴绣作品,了解了汴绣的历史和艺术特征,体会到汴绣所蕴含的魅力;通过对非遗传承人进行采访初步了解了汴绣的传承现状和销售市场。今后,团队将结合积累的素材,利用多种途径宣传汴绣,为汴绣的传承和创新贡献青春力量。(文案 朱颖晶 赵子宁)


上一篇:我院本科生姜明浩在“荷马杯”河南省2025年大学生田径比赛斩获佳绩

下一篇: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行走中原,豫见历史”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赴卢氏县官道口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