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下午,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玄鸣史苑“史苑月谈”之《红星照耀中国》读书会在历史学院院办204室顺利开展。本次读书会特别邀请中国史研究中心主任陈杰副教授担任指导老师。
在交流环节,同学们围绕文本传播史、民族叙事演变、史料真实性考证等维度展开研讨。
李江宁同学结合石川祯浩《红星:世界是如何知道毛泽东的》一书,系统分析《红星照耀中国》的传播境遇与政治关联。他指出,该书的传播命运,始终与中国革命进程、中共影响力及政治形势紧密绑定,其作为“红色中国”真相载体的价值最终突破多重阻碍得以彰显。
苏勒德同学以“民族问题叙述的时代演进”为核心,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不同版本展开对比研究。他提出,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红星照耀中国》中,《四大马》《穆斯林者与马克思主义者》两篇因民族、宗教描述不当被删减,但这些内容也客观反映了当时认知局限。
郭家禾同学聚焦“史料考证与文本真实性”,引发对历史文本解读边界的深度探讨。他表示,《红星照耀中国》虽存细节偏差,却真实反映特定时代的政治语境与立场之争;当代解读时应秉持“勘正错误、明晰源流”的原则,避免将经典文本刻板化、教条化。
朱绍博同学则以“重读作为历史文本的《红星照耀中国》”为题,一方面强调当代读者并不天然比历史的当事人了解更多,另一方面认为当代研究者可以通过历史的科学方法了解斯诺并不了解的信息。他认为,“一切的历史文本都不能直接等同于历史真实”,并结合“李长林”身份考证举例他所认知的历史科学方法:书中仅简要记载“李长林”为红军指挥员,为探明真相,他先提取文本中人物经历线索,再查阅《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筛选匹配人物发现开国上将李涛的早年经历与“李长林”高度契合,以此说明需通过多史料互证,才能更接近历史真实。
陈杰副教授全程参与读书会讨论,并对学子们的发言作了精彩点评。他着重鼓励同学们在阅读中主动培养问题意识,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思路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在总结环节,陈杰副教授对同学们提出三点殷切期望:
一是树立正确历史观,既要对历史抱有“同情之理解”,也要以同理视角观照现实;二是正确看待史料,开展研究时需尽可能穷尽相关材料,通过多种史料互证提升结论的严谨性;三是持续拓展研究视野,打破思维局限,以更宽广的视角挖掘历史文本的深层价值。
本次“史苑月谈”读书会历时两个多小时,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活动不仅深化了同学们对《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理解,更锻炼了史料分析、文本解读和理论思辨能力。未来,历史学院将持续致力于搭建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历史学子的成长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