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王星光老师的名字与郑州大学科技史研究的发展紧密相连。从工厂工人到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从科技史研究的初学者到学科建设的带头人,他以“干枯的禾苗遇上甘霖”的求知精神、“科技救国”的学术担当,在科技史与生态环境史领域开辟出新天地,更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情怀培养出一批批优秀学子。
烈火淬炼求知路
1977年深秋,25岁的翻砂工王星光接到恢复高考的消息。这个曾在砖瓦厂挥汗如雨、在铸造车间三班倒的年轻人,亲手填下了改变命运的志愿表。在高考卷面上,他附诗明志,这份赤诚最终化作获嘉县文科状元的捷报。
在郑州大学历史系,求知若渴的他常手不释卷地研读各类学术著作,更不放过任何一个与导师探讨问题的机会。本科阶段还志于美国史研究的他,最终因其导师荆三林教授一句“中国科技需要寻根”,毅然转向冷门的科技史研究。
科技强国践初心
1983年,王星光成为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研究生。导师荆三林教授以极高的标准要求来培养他。这让王星光老师的求学经历尤为幸运:李民教授为其讲授《周礼》、《尚书》等先秦文献,北京猿人发现者贾兰坡在招待所为他单独讲授旧石器考古,著名学者傅振伦先生为他讲授古代科技文献等。这些特殊的学习经历,成就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深厚的史学素养。
杏坛深耕四十秋
自1986年起,王星光在郑州大学历史系任教,成为一名老师。“教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在教学领域,王星光老师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授课者,更是一位成功的探索者和改革者。“自己要讲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毕业留校任教后,王星光老师先是承担了其导师荆三林教授中国生产工具史课程的教学任务。为了讲好这门课,王老师决定对原本单调、枯燥的授课内容进行改革。最终在与荆老师的协商敲定下,将中国生产工具史改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原本课程的内容得到扩充。在王星光老师等人的努力下,郑州大学科技史学科不断发展,并于2005年获得了硕士授权点。
在任档案系主任期间,王星光老师根据档案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提出了开创“五个一”育人工程。王老师解释道:“第一个‘一’是一手好字,档案专业的学生需要写档案,当然要注意书法;第二个‘一’是一口普通话,这是展现个人素质的直接窗口,也是基本的交流技能;第三个‘一’是一门外语,无论是对外交流,还是个人的更高层次发展,学好一门外语是必备的;第四个‘一’是操作好一台电脑,当下信息科技的时代,档案资源的储存、管理和利用与数字化都是分不开的,因此,掌握计算机技术是必须的:第五个‘一’是一篇发表论文,这是学生素质水平的客观体现,更是我们教育成果的体现。”
深耕教学四十秋,王星光老师教学成果丰硕,桃李天下。不仅曾获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郑州大学“学生最喜爱的老师”等荣誉,还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立心立命传薪火
“科技史研究要坐得冷板凳,更要脚踏实地。”这是王星光老师在学术研究中一直践行的。“国计民生”也是王星光老师学术研究中的重点主题,在黄河出现断流现象时,王老师也果断将自己的研究聚焦在了黄河。王老师认为,“黄河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治河如治国,保卫黄河就要研究黄河”,因此著成《黄河与科技文明》一书。他主编的国家重大出版工程《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黄河文化”专题也已线上发布。
从工厂车间到大学课堂,从生产工具考察到生态环境史研究,王星光老师用一生诠释着:真正的师者,不仅在故纸堆里追寻文明密码,更要在学子心田播撒科技火种。
个人简介:王星光,男,河南获嘉人,历史学博士。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史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特聘教授,享受首届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农业历史学会顾问、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史专业委员会顾问、黄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科技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协会副会长。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科学技术史、生态环境史等方面的研究。出版著作《中国科技史求索》、《黄河与科技文明》等20余部,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国内外报刊发表论文170余篇。主持完成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10余项。曾赴美国、日本、韩国、希腊、加拿大、巴西及我国台湾等地高校及学术机构讲学交流。获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河南省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郑州大学教学名师、郑州大学学生“我最喜爱的老师”等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