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徐有礼老师的名字总与“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治学精神紧密相连。从“七七级”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求学之路,到扎根中原大地深耕近现代史研究四十余载,他以“用档案说话”的严谨态度、“敢啃硬骨头”的学术勇气,在地方史研究领域开辟出一片天地,更以“但求为学生多点亮几盏灯”的教育情怀,培育出一批批史学人才。
青春岁月求学路
1977年恢复高考时,27岁的徐有礼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高考政策的宽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国家放宽了参考学生年龄与资历的限制,让像他这样的大龄青年也有机会踏入大学校门。“这在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谈及那段往事,徐有礼老师依然感慨万千,“我能上大学已是莫大的幸运。”在郑州大学求学的四年里,徐有礼深感自身知识欠缺与学问基础薄弱,不敢有丝毫松懈,开始了近乎“恶补”式的学习过程。而放眼周围,这样的氛围无处不在。三五个学生围在一起常常为一问题而讨论甚或争论,有些则继续到了宿舍;日显狭小的阅览室、图书馆往往人满为患;一本得好评的新书、杂志不胫而走,长时间地在宿舍间流传。四年的求学生活是丰富充实的。清晨,他与同学们一起朗读、学习英语。晚自习时,他在阅览室里研读史料、整理笔记。他坚持“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原则,摘录名句、做卡片、写读书笔记,积累了大量的资料。这种对知识的渴望与执着,为他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走入河南地方史研究
毕业之后,徐有礼留校任教,成为一名老师。问及曾受到哪些老师的影响。他回答说:“教研室共有九位老师,基本上都是我的老师。”当时,教研室确立了以河南地方史为核心的研究方向,徐有礼很快便投身于河南根据地史的研究之中。他解释说:“河南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占有独特地位,研究河南地方史,我们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当然,研究也需要有所选择,首先要聚焦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事件和人物,同时也要选择资料相对集中、有迹可循的课题展开研究。”
当谈到“郑州日本领事馆”的研究时,徐有礼老师自豪地说“日本领事馆的研究是我的独门,这个课题就很好地反映了河南地方现代史研究的实用性。”位于郑州市东三马路80号的原日本驻郑州领事馆的重新发现始于上世纪80年代。据徐老师回忆,他们在进行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现代史”课程相关课题研究时,意外发现郑州竟然还留存有日本领事馆的旧址。附近的一些老年人称这个地方为“小平楼”,然而,当时这里已经变成一家小旅社,并且面临拆迁的危险。为了保住这一历史遗迹,徐有礼老师迅速着手收集材料,并与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和郑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工作人员一同向河南省文物局反映了这一情况。河南省文物局高度重视,立即派人前往现场查看,并下发文件,将原日本驻郑州领事馆旧址列为省级重点文物进行保护。如今,作为历史见证的日本驻郑州领事馆旧址,已成为郑州市民了解抗日战争时期郑州、河南乃至中日关系历史的重要场所。
躬耕引路,务育英才
从1984年开始,徐有礼老师开始承担《中国现代史》课程的教学。在面向本科生的教学中,徐老师倾心指导学生领悟中学与大学历史学习的本质差异,引导他们突破固有思维框架。在教学过程中,他巧妙地将学术前沿动态融入授课内容,并在课堂上积极组织讨论与辩论活动。此外,他还要求学生们必须按照论文的规范去写文章,并亲自逐篇批改。徐老师说:“文科学生如果不能写作,将来到社会上会寸步难行。你想有一个好的发展,你必须要能写作。”1992年,在多年从事河南地方史教学与研究的基础上,徐老师和陈传海老师一起编写出版了《河南现代史》一书,成为了首部系统阐述近代河南历史变迁的著作。这位年逾八旬的学者,以四十年的不懈追求和扎实工作证明:真正的师者,从不在讲台上空谈阔论,而是在档案的尘埃间、在学生的成长中,书写着一首首长诗。
凭一分证据,下一分论断
“写出高质量、有创新性的文章,你必须要档案资料。”在徐老师看来,充分地占有史料是历史研究得以立论的根基。缺乏档案支撑的研究,很多结论不能够令人信服。在研究过程中,徐老师常常会遇到一些持不同观点的反对者,然而,当他摆出相关档案及当时国内主要报刊的报道时,他们便无言以对。值得一提的是,为获取宝贵的一手档案,他曾与日本外交史料馆进行长达半年的沟通,最终成功获得了关于郑州日本领事馆的重要资料。这其中还有一件趣事。据徐老师回忆,当时为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旧报纸,他泡在省图书馆的库房里。当天管理员下班锁门时,竟将埋头抄录的他遗忘在库房。走到半路,管理员才惊觉:“呀!徐老师还在里面坐着呢。”正是这份执着,让他研究郑州日本领事馆时,从泛黄的报刊中梳理出完整证据链,填补了学界空白。
要坐冷板凳,要写好文章
谈到对有志于从事史学研究者的期待,徐有礼老师认为,对学生来说,首先应选择喜欢的专业继续深造,未来的成果必定丰硕。但他也提醒,学术研究极为辛苦,要想有所成就,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他引用范文澜的名言“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并解释道,“板凳需坐十年冷”意味着做学问需要静心积累,构建知识平台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学术研究必须建立在广泛地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关于“文章不写半句空”,徐老师解释道,学术写作是能力的考验和知识的释放,哪怕只有一点收获也要写出来。写作不仅能总结成果,还能发现不足。通过写作,才能不断反思并提高学术水平。“学术研究的过程是很辛苦,”他补充道,“但是这一种乐趣,你是搞这个专业的,能解决一个问题,肯定很高兴了。”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郝英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