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位授权点
2021年质量建设报告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1.1 研究方向
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科是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始建于 1959年, 2001年1月由原郑州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科与原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科合并、融合而成,是郑州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科之一。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抗疲劳制造理论与技术”、机械结构强度与材料特性分析及应用技术”、“面向智能制造的机电系统设计与应用”和“智能检测及故障智能诊断理论与应用”等四个稳定且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1.2 培养方向
本学科涵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四个二级学科及培养方向。
1.3 师资队伍
目前有专任教师97人,其中研究生导师88人,正高级职称19人,副高级职称50人,具有博士学位81,下设每个研究生培养学科方向均至少4人为正高级职称。
1.4 培养条件
在培养条件方面,本学科经过近 6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建成了一批机械领域优势特色平台,拥有涉及分析、检测、制备、加工、评测相关 50 万元以上大型设备百余台(套) ,拥有“复合材料结构损伤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抗疲劳制造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高校机械设备诊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备远程诊断中心”和“河南省智能制造研究院”等五个省级科研平台; 拥有河南省高校“断裂力学及工程安全”科技创新团队、河南省“设备诊断工程”创新型科技团队、河南省“杆塔智能制造技术研究与应用”创新型科技团队等称号; 拥有“郑州大学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郑州大学中铁隧道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郑州大学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郑州大学卫华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拥有“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和“工程训练中心”2个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 拥有“机械工程”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是“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故障诊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全国产品几何技术规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和“全国高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机械工程”专业不仅是河南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也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试点专业,于 2019 年通过专业认证。郑州大学图书馆拥有机械领域各类馆藏资源 357.7 万册,有超星 (全库)、Springer、EI (工 程索引)、Web of Knowledge、IEEE/IEE Electronic Library 数据库、Elsevier、中国知网、万方等电子期刊数据库 118 个。
本学科面向机械工程基础与前沿科学问题及区域与社会经济需求,围绕学科方向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并积极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同国内近 30 家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宇通客车、中铁隧道、卫华集团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与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香港地区以及国内重点院校与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地合作关系。
二、学位授权点年度建设取得的成绩
2.1 制度建设
为严格研究生招生及培养环节,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院对导师管理、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的各个环节都制定了规范的、系统的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2021年,根据学科评估和学科授权点的新要求,在研究生院培养办和学位办的支持下,本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对《郑州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导师资格认定办法》、《郑州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办法》、《郑州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研究生科研成果基本要求》、《郑州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研究生综合测评细则》等规定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
2.2 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本学科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虽均能满足《学科授权点基本要求》中的条件,但高水平领军人才队匮乏,学术骨干的层次有待提高、年轻化工作有待加强。2021年,根据上述要求,新增具有海外学历博士2人,在职专任教师获得河南省优秀专家称号1名,晋升正高级职称2名,副高级职称1名,入选河南省优青1名,入选郑州大学青年人才创新团队1名,入选郑州大学青年人才企业合作创新团队支持计划4名,一批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2.3 培养条件建设
在培养条件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强省重点学科和学科平台建设。2021年,本学科在河南省第九批重点学科中期考核的考核结果为优秀。与郑州煤矿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申报河南省煤矿智能开采技术创新中心并成功获批。积极参与现代制造河南实验室的筹建工作,参建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航空精密轴承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增河南省节能和能源中心、苏州优备精密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3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2.4 科学研究工作
在科学研究方面,2021年,本学科承担并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15项, 国防 、省部级及重要横向科研项目78项,到账科研经费达1317万 元。相关科研成果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 件, 出版专著 6 部,发表论文217篇,SCI/EI收录论文31篇。
2.5 招生与培养工作
在招生与培养工作方面,2021年硕士招生,接收二志愿调剂的985、211考生40人,生源结构比往年进一步优化。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院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获得各类奖励三十余项。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从学科制定培养方案、学生提交培养计划、规范开课课程审批与管理、日常教学管理与检查、授课教师职责、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成果奖励等各方面对研究生培养进行规范,并加大了研究生导师和授课教师的奖惩力度。2021年,获批校优硕士学位论文5篇,硕士生论文抽检“存在问题”论文篇数为“0”篇。
三、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郑州大学双一流学科工作的推进,本学科虽然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目前的学科综合实力、队伍的整体水平及科研硬件条件还存在以下问题:
(1)学科平台建设亟需加强, 国家级、省部级的科研平台、产业化基地、需要加大建设和培育力度。
(2)高水平领军人才队匮乏。需要不断加强伍建设、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高水平人才。
(3)省部级以上奖励和重大项目不足。近年来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科研上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数量较少,需要加强引导,鼓励教师承担大项目,积极申报高水平奖励。
(4)国际交流不足,缺少国际科研项目合作,承办和参与的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少,国内会议少,留学生培养规模和质量有待提高。
(5)学科交叉与融合有待加强,需要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拓展研究领域,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强化前沿性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力。
四、学位授权点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4.1 发展目标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近年来本学科的发展,对照《学科授权点基本条件》,在总结本学科优势特色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本学科下一步的发展目标。2022 年,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培养环境与条件等各方面补齐短板,产生一批重大科研成果,服务地区建设和发展。
(1)人才培养方面,进一步优化研究生的分类培养,完善分类培养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努力打造省级优秀课程;以研究生教育教研改革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力争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立项有重大突破; 强化研究生创新实践教学基 地建设;与国际教育学院合作,扩大外国留学生和出国交流研究生规模,提高研究生国际视野,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完善研究生创新论坛机制、强化研究生“名师名家”讲坛机制,组织研究生参加“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等活动,并力争取得优异成绩; 鼓励并提高毕业硕士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比例; 研究生规模达到 400 人左右,研究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 95%; 获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1-2 篇。
(2)师资队伍方面,结构进一步优化,层次进一步提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综合考虑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在高层次领军人才方面取得突破,大力引进一批“求是”青年教师和专职科研人员充实教师队伍。重视博士后队伍建设,使优秀的博士成为师资的重要补充。
(3)科学研究方面,聚焦国家和地区重大需求,深入研究政策导向,着力提高国家基金申请数量和申请书质量,力争 2022 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 项以上。积极做好国家三大科技奖、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的组织、遴选和申报工作,争取 2022 年完成省部级科学技术奖 2 项。支持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重视与国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技合作,鼓励和支持教师主动参与全球或区城性的科技合作计划并承担国际组织的科研项目,不断提高学院的国际声誉。
(4) 培养环境与条件方面,国际交流和合作显著提升,研究生国内外学术交流均达到 10%,加大现有科研平台的建设和培育力度。建立更完善的研究生奖励制度和研究生培养及管理制度。
4.2 保障措施
为达到学科发展目标,2022年,本学科拟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等方面采取措施如下:
(1)人才培养
在现有教学成果的基础上,加强教学成果奖、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的培育与建设。提升现有研究生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开展研究生质量提升工程、核心课程建设等教学改革项目,支持教师进行国家和省部级规划教材的编撰。
继续大力支持研究生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加强教师与国外高水平大学间的学术合作,推动研究生联合培养,支持学生参加国外短期访学,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和国际教育学院的联合,提升境外学生来华学习交流人数。增加学生国际交流人数。继续大力支持研究生各类科研成果的奖励。
提升导师指导质量,通过采取每周例会制度以及多手段(网络、电话、视频等)沟通指导方式,提高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时间。通过继续开展对新进硕士导师和现有导师的业务培训,提高导师自身水平,从多方面提高导师的指导质量。
严把学位论文质量毕业关。通过让学生提前进实验室、科研团队集体培养、多渠道多层次的奖学金激励制度及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大赛活动等方式,提升在校生培养质量。
(2) 师资队伍建设
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师资队伍建设首位,坚持师德师风考核一票否决制,保持师资队伍质量。坚持师德师风教育,培养师德师风正面典型,杜绝负面事件出现。
继续支持专任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海外访学活动,加强对现有师资队伍的培养。积极参与学校进行的网上招聘活动,基于学校的政策优势加大具有海外经历背景和高水平大学师资的引进,尤其加大具有高科研水平的领军人物和科研PI的引进。
(3)科学研究
本学科依托“ 中国制造 2025” ,以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项目为抓手凝炼方向,形成特色鲜明的科研团队。学科在连续五年对相关重点科研团队支持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助推团队和学科发展。
积极推进河南省重点学科建设,汇集更多高层次优秀人才 进行科学技术创新;积极申报河南省骨干学科建设项目,按照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和特色骨干学科布局,提升学科内涵、办出特色、进一步提升本学科的科研和学术水平。
目前,本学科缺乏国家级、教育部等高水平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研究中心和工程中心等高水平平台,本学科将对标国家级、教育部等高层次平台标准,通过对现有省级平台的建设培育后积极申请国家级平台、或联合兄弟院校和龙头企业合建高水平教学与科研平台。
加强学科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组织各类科研经验交流,鼓励广大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项目,为学院创造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服务,提高省级、国家级重大项目的申报成功率;积极做好国家三大科技奖、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的组织、遴选和申报工作,提高获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