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首页 / 教学工作 / 正文
用真知、真情教学生爱学、会用?——郭彦森老师的思政教学理念
  • 发布人:
  • 时间:2015-05-17
  • 点击:

 

         “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情,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是的,这就是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彦森教授的真实写照。郭老师于1986年6月毕业郑州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2004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199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8年10月被评为副教授,2008年11月被评为教授。郭彦森教授自1986年毕业以来,一直工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线,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他把这份神圣的职业当成自己毕生的追求。他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不求名利。闻其言,观其行:郭老师在举手投足之间涌现出一股清雅的墨香,言语阔谈中流露出一股油然而生的豪情。师者如兰,师者如水,他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师者如父,师者如烛,他如远航灯塔,照亮前程。我想,这便是郭老师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吧。
         真诚热情,和蔼可亲
         机械工程学院的詹祥龙同学说:“还记得第一次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时候,大家都来得比较早,坐在那静等老师的到来,而我也在想象着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是高,是矮,是胖,是瘦?很快一个带着如阳光般和煦笑容的中年人走进教室,他自我介绍说叫郭彦森,矮矮的个子,但是我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了睿智和自信,是对人生洞察的睿智和对自我工作的自信;从他的言语中我看到了他性格的幽默和知识的渊深博大,让我有一种古之良师立于前之感。他滔滔不绝的讲着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引经据典加自我总结,竟然将本来很无聊的课程讲的生动如诗,充分调动了课堂节奏和气氛,他讲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方法让我获益良多,是我对人生的认识和思考有了一个新的突破,也让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了兴趣。这次课让我感受到了郭老师的真诚和热情,和蔼可亲,使我们倍感荣幸。”生活中,郭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极富真性情的长者。正如詹同学所说的那样,郭老师给同学们的第一印象就是他那标志性的和蔼可亲的面容,两眼笑眯着,很有亲和力;言语从容,风度优雅,却不自炫所学,但他的机智与才华却总是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和郭老师交谈,你会发现少了一份因威严而感到的敬畏,更多的是感受到一种零距离的接触,一种心灵的交流。研究生潘同学回忆说:“记得那是一个寒冬的早晨,我像平常一样第一个推开了教室门,映入眼前的是郭老师拿着桌布在给同学们擦桌椅,旁边地上烧水壶里传出“胡噜胡噜”的响声。郭老师看见我进来第一句话就说:‘很冷吧,刚好水烧开了,先倒点暖暖手。’温暖人心的往往不是杯中气腾腾的热水,而是郭老师无意间的一句话。”正是郭老师的这份亲和力和真诚热情使得他自任教以来连续10多年学生网上评教得分都在90分以上,被学生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和“优秀教师”。
        言传身教,育人有方
         郭老师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他认为: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门课讲好,讲的非常受学生欢迎,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上,照本宣科,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就要求他必须高度关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新发展,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因此,一些报刊杂志等成了郭老师补充知识的媒介,他会经常把一些跟理论课相关的现实问题都收集起来,比如把与教学相关的报纸给剪裁下来,粘贴在不同的版块上,上课时候拿出来与同学们进行讨论,更加直接生动的解释理论难点,其内容新鲜,理论剖析全面精辟,对问题的阐述深入浅出,很具有启发性。郭老师把理论分析和案例教学、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有机结合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比以前大大提高,对理论的学习和理解更加深刻。
 郭彦森教授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坚持科研工作,至今已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18篇,10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权威期刊全文转载。承担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参加6项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出版个人专著1部,合著有《外国人生哲学》、《邓小平战略思想研究》、《中华民族精神论》、《社会主义荣辱观》、《百年大灾大难》等8部著作。正是由于郭老师认真的治学态度和在学术上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他在2000年9月,作为当时郑州大学唯一的一名教师代表,被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宣传部、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联合授予“河南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此后在2002-2003、2003-2004两学年,荣获“郑州大学教学优秀奖”一等奖。在全校共21名一等奖中,是唯一的一名政治理论课教师。2006年被河南省委宣传部聘为“科学理论进基层”宣讲团专家组成员。 2004年以来,被聘为河南省干部培训中心郑州大学分部特聘专家。
        为人师表,品德高尚
         郭老师教过的一名本科生周浩同学是这样说的:“在没有上郭彦森老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之前,一直感觉这门课很难懂,但是在郭老师的细心讲解下这门课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好多看似很抽象的名词通过郭老师的讲解变得通俗易懂。也就从那时起开始觉得这门课也是很有意思的。老师在课堂上很负责任,尤其是板书也很认真,很有条理。讲课时慷慨激昂,富有激情,在讲课内的知识时,还穿插讲些课外的东西,和我们讲一些人生的哲理问题,丰富了我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郭老师知识渊博,讲课时引经据典。对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也有很深的研究。他教育我们要以积极地态度来对待人生中的种种磨难,重视过程不要太在意结果,就像儒家强调的“天行健君子以志强不息;地势坤,乾坤以厚德载物。”上郭老师的课让人有种如浴春风的感觉,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氛围中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郭老师自工作以来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的头脑,有着坚实的理论功底。在学习的问题上,郭老师从来都是积极的、主动的、认真的。长期地学习和研究,使得郭老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能够在理性上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有完整准确地理解,对马克思主义抱有非常坚定的信念。郭老师在处理上下级关系、同事之间关系时,能做到与人为善、以和为贵,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无施于人。对于其他同志对自己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甚至遇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时,也能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免,克己忍让、顾全大局。
        郭彦森教授以其高度的热情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当中,以其饱满的精神状态进入教书育人的队伍之中,郭老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爱,对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是其工作充满动力的源泉。
        关爱学生,滴滴恩情
        2008级研究生刘同学说:“感动往往源于细节。不说郭老师学问上怎么严谨,不说课堂上多么生动,只是一些细节就能让人感受到他对你的关爱。一次找郭老师谈论文的事,他讲完后问起了以后的打算,我说最近正在准备公务员考试。按照老师的安排近期要完成一篇论文,在听到我说还准备公务员考试后,郭老师立即说,“那你最近稍微累点”。其实不管是写论文也好,准备考试也好,这些都是自己应该做的,也是老师所帮不到的,但是一句比较随意的嘱咐就是最好的关心。”郭老师在生活上始终如一的关心着学生。在每年新生报道会上他都会把学生的生活问题放在首位。他说:“你们在生活上有什么问题,要及时告诉我,我会尽最大努力帮你们解决。”就是这么简短的一句话,没有华丽的语言,却显得分量十足。郭老师总是让年长的师兄师姐帮助新生解决学习上和生活上的种种困难。他说:大家来自于不同的地方要互相关心。不仅是对于学校这个小家庭,郭老师还关注社会这个大家庭的友好和谐。
         2009年9月22日,郭老师就“陇海大院和‘陇海大院现象’”接受郑州日报采访,报道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凸显,往往成为一些人人际关系的纽带,但过分强调利益容易导致有利必争、尔虞我诈等一系列社会矛盾。郭彦森教授进而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更需要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建立人与人互帮互助、相亲相爱的良好关系,“陇海大院”的道德价值有典型的示范意义。”(中原网—郑州日报2009年9月22日)
         堂堂有精品、人人有精品
         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点“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方向的学术带头人,郭彦森教授和硕士点的其他老师主要承担全校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任务。为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并且取得了一些经验。
        (1)凝练教学专题,做到课课有亮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部分内容,文科的同学在高中阶段都已经学过,虽然说大学阶段和高中阶段讲的不会完全一样,但毕竟内容上有重复部分。讲的太浅学生不欢迎,也不能体现大学教学与高中教学的区别;讲的太深学生又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也学不进去。怎么办?郭老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探索,认识到采用专题教学的方法学生比较欢迎。因此,从2007年起,要求每一位教师有意识的就每一部分内容中和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比较紧密的问题,紧密结合理论,查找资料、遴选经典案例、从问题的表现、原因、解决对策等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讲授,逐渐形成一个问题具有现实性,学生比较感兴趣;案例具有典型性,具有较强说服力;内容具有丰富性,能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小专题。并且要求每个老师每学期承担的课程中,至少要讲授学生和本人都比较感兴趣的六至八个专题,用专题来提升教学的理论水平。
      (2)加强教学交流,做到人人有亮点
        在实行专题教学的开始阶段,有的老师准备比较充分,有的准备的不太充分;有的专题讲授需要的课时太多,挤占了理论学习的内容,有的专题太小,不足以说明问题;还有个别老师没有实行专题讲授;导致全校学生同学一门课,但受到的教育质量存在差异。为克服这一问题,郭彦森教授专家组采取两种措施:一是加强教研室内的互相听课和教学研究,每隔一段时间交流一次在某一章节中自己的教学心得,取长补短,最终达到互相促进的目的。二是进行流动教学,教研室以三个教师为一组,在最初安排课时就把时间错开,不能安排在同一天上课,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位教师就其讲授比较好的章节内容,分别在几个系之间流动教学,彼此交流,使某一章节的内容学生都能受到比较好的教育。
      (3)实现传统教学技术和现代教学技术的有机统一,相得益彰
        传统的讲课方法即老师教授和现场板书相结合,现代教学技术即主要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两种方法都各有利弊。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果老师比较懒,可能一次课也写不了几个字,学生一上课主要的任务就是记笔记,根本没有时间来理解和消化;而如果老师板书太多,又占用了太多的时间,影响教学进度。现代教学技术也是如此,有的老师一上课就坐在电脑前,不停地翻动鼠标,一次课也不写一个字,学生两眼盯着屏幕,原来的抄黑板成了现在的抄屏幕。郭老师专家组对课件的制作进行了规范,克服两种教学方法的缺点和不足,同时吸收两者的优点:基本原理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话、典型案例的标题可以全部列出,并通过字体变化使其更醒目。但具体的重在理解、不必死记的展开部分,要求教师一定要离开电脑声情并茂、情节曲折、由浅入深地加以讲述,避免念课件这种情况的发生。
         学生感言:师者,如斯也!
         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学生对郭彦森老师的网上评教留言实录里是这样写的:
        上课生动有趣,这样老师的教学方法值得提倡,每次上完课,大家都感到收获很大,既增长了知识又感到上课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知识渊博,旁征博引,教学不拘泥于传统,上课气氛较活跃,能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而且适当补充考研信息,对学生负责.
        郭老师知识渊博,讲话很有磁力,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学生听课积极性很高,很受学生欢迎。
        郭老师讲课生动、活泼、有趣,我们旅游管理学院的同学都很喜欢上郭老师的课!!! 
        郭老师知识渊博,在讲课时引经据典、娓娓道来。对哲学概念的把握极其到位。郭老师能够把哲学规律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用哲学的思维分析社会的种种现象,极其深刻,使我很是钦佩。
        我为郭老师设身处地的为我们着想而感动,为郭老师勤奋治学的态度而折服,更为自己庆幸——能遇到这样一位有着渊博的知识和勤奋进取的精神,能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为学生做一下规划的导师,实乃三年之幸,一生之财富。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郭彦森教授一直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着它的涵义。情系学生,倾情耕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郭老师循循善诱,积极而乐观,每一堂课都使我们感动异常,是我们心灵的洗涤剂,不但让我们学到了知识也获得了品德的升华和启迪,无论是课上的精彩,还是生动的举例子,让我们懂得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关心同学们的生活。课堂上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激起同学们的求知欲,是一位负责任的好老师。郭老师教过的学生张航天有过一首诗,是这样说的:
        如果说马克思理论的提出犹如是黑暗中的的光明,那么他就是传播光的介质,
 他就是我们敬爱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老师---郭彦森。
 是他,使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变得浅显易懂;

 是他,使我们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
是他,使得马克思主义不再是我们考试前拿着背诵的复习资料。
如果没有他,对我们而言,马克思不过是纸上的一个符号;
如果没有他,对我们而言,马克思不过是一个宣传口号;
如果没有他,对我们而言,马克思不过是一个渴望而不可及的幻影。
我们敬爱的马克思主义原理郭老师,他让马克思平易近人。
感谢他,带给我们遥远的光辉;
感谢他,带给我们前人的智慧;
感谢他,带给我们人生哲学的动力。
 ( 学生通讯员  潘丹丹)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