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旨报告环节,陈金龙教授以“科学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题展开。他指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践的需要,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的需要,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需要,是彰显中国式现代化世界意义的需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包含历史发展、根本性质、中国特色、本质要求、战略安排、重大原则等方面的内容,要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特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的意义,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
写作指导与论文发表环节,韩璞庚研究员指出,学术期刊是多元意识主体、学术交流的公域空间。在引领学术潮流,激发原创性思维,推动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构,彰显中国学派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学术期刊作为公共理性智慧的一部分。在总结提升中国经验,研究考量全球问题,推动中国学术话语建构方面承载着重要使命。在论文写作中,青年学者要有问题意识,重视周全的文献综述、科学的概念界定、合理的理论架构、恰当的方法选择、严密的逻辑论证、社会评价和原创性等方面的问题。
黄旭东研究员指出,学术论文是文字的表达,主要用于学术交流与传播,优秀的学术论文一定是知识的再生产。如何创作一篇高质量学术论文,青年学者要坚守七个方面的准则,一是信息量要大;二是问题意识要强;三是学理性要浓;四是研究方法要具体;五是逻辑性要清;六是思想性要明;七是方向感要正。
青椒报告环节,周绍东教授围绕“两个结合与中国政治经济学:一个共时态的研究”的主题展开。他指出,“两个结合”正是三种社会形态的并存,即所谓的共时态,要从生产关系、生产中人与人关系、分配关系对共时态进行研究。同时强调,横向的差序格局和纵向的中央集权作为中国人际关系的最主要特点,中国式现代化得益于中国文化的义利关系和央地关系,因此要注重社会市场经济中的传统文化嵌入,发挥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在所有制和分配改革中的协同作用。
方兰欣副教授作题为“‘第二个结合’:谁来推进”的报告。他指出,“第二个结合”十分重要,要将“外力”与“内力”结合起来,共同推进。一方面,要重视外部冲击、历史警示、现实倒逼等外力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发挥政治主体的组织和动员、学术主体的阐释和引领、大众主体的参与和实践等内力的作用,最终形成合力推动“第二个结合”。
特邀报告环节,陈曙光教授以“深化对‘第二个结合’的认识”为题进行六个维度的阐释,一是为什么能够“结合”,“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二是怎么“结合”,结合的方法是融通贯通,是哲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结合。三是为什么要“结合”,结合的结果是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四是为什么能“结合”得好,中华文化沃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五是“结合”的意义,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六是“结合”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