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知识进化论》
作者简介:
卡尔·波普尔出生于1902年7月28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的一个犹太裔中产阶级家庭,毕业于维也纳大学。波普尔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经验观察必须以一定理论为指导,但理论本身又是可证伪的,因此应对之采取批判的态度。在他看来,可证伪性是科学的不可缺少的特征,科学的增长是通过猜想和反驳发展的,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因而其理论又被称为证伪主义。50年代后,他的研究重点转向本体论,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著有《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科学发现的逻辑》等。
内容简介:
英国著名西方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选集。本选集主要选自他关于作为一个整体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性问题的自然科学方面的4本主要著作:《研究的逻辑》;《猜测和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客观知识、进化观点》;以及与约翰·艾克尔斯合著的《自我及其脑》。此外,还选入了4篇比较重要的文章。本选集共34万5千字。为阅读方便,编者将选集分为4个部分:第1部分——总论,科学哲学的主要问题——归纳问题和分界问题。在这部分中,作者扼要地阐述了他对这两个问题不同于传统归纳主义的主要论点。第2部分——科学、猜想和反驳。作者从一个广阔的哲学和科学的历史背景上广征博引,表现了在他的著作中一再出现的主旋律:科学是一个猜测和反驳的过程、科学的本质也在于猜测和反驳。第3部分——真理、合理性、科学知识增长。这部分的内容全面阐述了波普尔的科学知识增长理论,特别是他的真理观。第4部分——“三个世界”的理论。
二、《必要的张力》
作者简介:
托马斯·库恩,1922年7月18日-1996年6月17日,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代表作有《哥白尼革命》和《科学革命的结构》为当代的科学思想研究建立了一个广为人知的讨论基础;不论是赞成或是批评,因此可以说是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史及科学哲学家,其著作也被引用到科学史之外的其他广泛领域中。纽约时报认为,因为库恩的这本著作,让范式(paradigm)这个词汇变成当代最常出现的词汇之一。
内容简介:
《必要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论文选》主要探讨的问题是科学史同哲学的关系。在这其中作者重申了自己的观点:基本观念的再调整要求历史学家再现过去,或者反过来说要求从过去发展到现在。作者通过对近代物理学、数学等领域的研究,对能量守衡观念的发展、测量在现代科学中的作用的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科学发展有其内部的动力,科学革命有内在的逻辑。而这一点正是科学史家和哲学家应该互得裨益的地方。
三、《技术与文明》
作者简介:
刘易斯·芒福德,美国著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历史学家、社会哲学家。他是《日晷》杂志的副总编辑,社会学评论(伦敦)的代理主编以及美国文学年报的几位主编之一。他于1935年至1937年担任纽约市高等教育董事会董事,1938年至1944年担任美国教育理事会理事。芒福德先生还是美国哲学学会会员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他写过很多建筑和城市规划方面的著作,极力主张科技社会同个人发展及地区文化上的期望必须协调一致。1943年受封为英帝国爵士,获英帝国勋章。1964年获美国自由勋章。主要作品有《枝条与石头》(1924)、《科技与文明》(1934)、《生存的价值》(1946)等。1961年出版的《历史名城》一书获国家出版奖。
内容简介:
《技术与文明》是刘易斯·芒福德的巨著之一,它讲述了机器的历史,并对机器对于文明的影响进行了重要的研究。该书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来解释机器的起源并追踪其社会影响,涉及艺术、自然科学、哲学、习俗和礼貌各个层面。既讲历史又做评论,还带有很多插图,是英语文献中一部涉猎广泛、描绘近千年来机器发展史的巨著。
四、《技术与生活世界》
作者简介:
唐·伊德,波士顿大学哲学博士,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哲学系杰出教授,当代著名技术哲学家和现象学家。
内容简介:
《技术与生活世界:从伊甸园到尘世》是当代最重要的探讨技术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该书从人文的视角,梳理了工具和技术在人类生活、历史和人类认知、体验中的作用,强有力地分析了技术和工具所具有的人文性和文化性。技术与工具是人类生活世界的一个部分,同时也对人类生活起到了巨大的塑造作用,二者之间的互动在此得到了生动、丰富的说明。
五、《物理学和哲学》
作者简介:
维尔纳·海森堡,量子力学的创立人。他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量子力学,可用于研究电子、质子、中子以及原子和分子内部的其它粒子的运动,从而引发了物理界的巨大变化,开辟了20世纪物理时代的新纪元。为此,1932年,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成为继爱因斯坦和波尔之后的世界级的伟大科学家。
内容简介:
在20世纪中有四五种物理学理论已经对哲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理论中,在其哲学结论方面最重要的是海森堡博士在1926年宣布的”测不准原则“。这种理论断言,要同时测量出一个电子的位置和速度二者达到需要的准确程度是不可能的;全部科学关于次原子现象所能断言的是在预期的场所发现一个电子的概率。这一理论提示,或暗示,在次原子水平上,事件是随便发生的,而不是因果地发生的,大规模的物理现象所以有这种表面的决定性只是一种统计的错觉。不少哲学家宣称,这就证明了支配着自然界中心的是偶然性,而且认为意志自由已经得到证明了。
六、《林中路》
作者简介:
海德格尔,早年在弗莱堡大学研读神学和哲学,一九二三年任马堡大学哲学教授。一九二八年,接替他的老师、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任弗莱堡大学哲学讲座教授。
海德格尔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位有独创性的、影响广泛的思想家。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是《存在与时间》(一九二六),由于此书,海德格尔被视为现象学学派的发展者、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
内容简介:
《林中路》一书,正是海德格尔在那个人类命运的非常时期的思想结晶。该书收集了作者在30.40年代创作的六篇重要文章。这些文章初看起来是很难以统一的。而这也可说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正如本书书名所标明的:《林中路》——林中多歧路,而殊途同归。
从内容上看,本书几乎包含了趋于成熟的后期海德格尔思想的所有方面。举其要者,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方面,乃是海德格尔围绕“存在之真理”(WahrheitdesSeins)问题对艺术和诗的本质的沉思。这主要可见于本书中的《艺术作品的本源》和《诗人何为?》两文。此两文已成为当代西方诗学(美学)领域的名篇而备受关注。而从中传达出来的海德格尔关于艺术(诗)的主张,实际上很难归诸西方传统美学或诗学的范畴了。
七、《时间简史》
作者简介:
斯蒂芬·威廉·霍金,ALS患者,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霍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现象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和普朗克创立的量子力学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霍金是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被世人誉为“宇宙之王”。2017年4月,霍金接访采访表示,他比以前更加坚定地认为人类应该在2117年之前离开地球。2018年3月14日,斯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岁,他的骨灰被安放在伦敦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内,与牛顿和达尔文为邻。10月16日,斯蒂芬·霍金遗作《对大问题的简明回答》发售。
内容简介:
这本书主要以让读者了解理论物理和量子引力论为目的,语言大多浅显易懂(除了几个一言难释的概念)。先以两章的篇幅叙述了物理学的发展史(从宗教到亚里士多德,再到伽利略,再到牛顿,最后到爱因斯坦),在这其中介绍了人们对宇宙图像和空间与时间的认识的变化(从天圆地方到宇宙大爆炸,从绝对时空到牛顿力学和相对论);第三章介绍了宇宙的膨胀及其推论(宇宙的结局,无法预言的宇宙开端);第四章介绍了量子力学的诞生和发展,尤其是不确定性原理的一些推论;第五章介绍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包括基本粒子、基本力的四大类及其中三大类(强力、弱力、电磁力)的大一统理论(GUT)和三个对称,这一章主要是让读者了解一些微观世界的概念和定律;第六章开始介绍黑洞,首先介绍钱德拉塞卡从相对论方程发现黑洞存在的过程,然后介绍黑洞在相对论预言下的一些基本性质,还有宇宙监督猜想、引力波、脉冲星等一些题外概念;第七章介绍了考虑量子效应后黑洞的“蒸发”和黑洞奇点奇异性质的弱化;第八章由第七章引出,开始将量子效应加在宇宙起始处考虑,进而引出“虚时间”的概念,并从虚时间里预言了宇宙的有限无界和没有奇点,还提出了“宇宙为何是这样”的疑问,由此引出“人存原理”和“暴胀理论”;第九章分析了时间为何有箭头,说明了时间其实没有箭头,只是热力学箭头决定心理学箭头;第十章以“虫洞和时间旅行”为题,简述了从相对论中语言的时间旅行的可能;第十一章属于小总结,说明人类同一物理学理论的历史,以及提出了“量子引力论”这个名词(他本人并不能推出量子引力论的全部理论,因为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是相当困难的),最后一章总结全书,术后附有三个物理学家的简介和一些术语的简解释(解释得太简单了,所以没多大用)总之,这本书大体上是为了让更多对物理学感兴趣的人了解宇宙学和至今未完善的量子引力论,并由此引发一系列思考,增进对宇宙的认识。
八、《时空本性》
作者简介:
斯蒂芬·威廉·霍金罗杰·彭罗斯,1931年(辛未年)出生于英国埃塞克斯州的一个医生家庭。他的爸爸是著名的人类遗传学家莱昂内尔·彭罗斯,罗杰·彭罗斯先进入伦敦大学的附属中学,而后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UCL)。
内容简介:
爱因斯坦曾说关于宇宙的最不可理解的事是它是可以理解的。他是正确的吗?量子场论和广义相对论这两种最精确最成功的理论可以被统一在量子引力中吗?史蒂芬·霍金和罗杰·彭罗斯就此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剑桥三一学院院长,前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迈克尔·阿蒂雅认为,这是继爱因斯坦和玻尔辩论之后20世纪最重要的论争。在某种意义上,今天的辩论可视为六十多年前那场著名的旷日持久的辩论的继续。在这里彭罗斯担任爱因斯坦的角色,而霍金充任玻尔的角色。尽管论争的问题不同了,但同过去一样,在这里哲学的观点和论证的技巧相互纠缠,创造的灵感如泉涌喷薄,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九、《确定性的终结》
作者简介:
伊利亚·普利高津,比利时人。耗散结构理论创立者,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比利时皇家研究院荣誉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曾获53个荣誉学位。
内容简介:
该书所研讨的核心问题是时间之矢的否定。作者开篇指出时间是人们存在的基本维度,令每一种文化和每一个世纪的艺术家、哲学家和科学家为之陶醉。人们都经历过的这样一些时刻:当时间变成一种个人实在时,当人们认识到“年”是什么时,当人们问自己“现在”是什么的时候,常识告诉人们,从摇篮到墓地,时间一往无前,永不倒退。然而,爱因斯坦却认为“时间是一种错觉”。他和薛定谔提出的量子系统的波函数和牛顿确定的自然法则,描绘了一个时间对称的确定性宇宙,人类在这个世界里可以十拿九稳地做出预言。实际上,这些大物理学家所主张的时间可逆是无意义的。
在该书中,作者引导读者经历一种奇妙的智力探险——从古希腊出发,经过牛顿轨道和确定性混沌,到达量子理论与“免费午餐”宇宙学统一表述的高度。他的惊人结果包括,量子力学可以推广到用来证明时间的天然不可逆性;并进而指出,时间确实先于大爆炸。
普利高津解构了确定性世界观,但他反对纯机遇的任意宇宙思想;他认为,人们生活在一个可确定的概率世界,生命和物质在这个世界里沿时间方向不断演化,确定性本身才是错觉。
十、《科学哲学导论》
作者简介:
R.卡尔纳普,1891年生于德国。在弗赖堡和耶拿接受大学教育,研究数学、哲学和物理学。1921年完成博士论文《空间——及其在科学理论中的贡献》。1925—1931年任教于维也纳大学。在这期间与石里克、哈恩、弗兰克等人创立维也纳学派,建立了逻辑经验论学说,1929年成为这个学派的领导人。1951—1935年任教于德国大学。1935年移居美国。1936—1952年担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系教授。1954—1970年逝世前,担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哲学教授。他是20世纪最主要的哲学家之一,在科学哲学、语言哲学、概率理论以及归纳逻辑和模态逻辑方面以空前清晰和严格的方式做出了杰出贡献。
内容简介:
本书是逻辑经验语义的创始人之一R.卡尔纳普科学哲学方面的代表作,讨论了现代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特别对科学语言的性质、科学解释的结构、测量与定量语言在科学中的地位、因果性和决定性,并对非欧几何的哲学意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哲学问题等作了深入浅出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