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献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文献简介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和早期的代表著作之一。写于1840年下半年至1841年3月间,该文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首次发表是在弗·梅林编辑的《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和斐迪南·拉萨尔的遗著》1902年斯图加特版第1卷,但删掉了绝大部分附注。全文第一次完整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27年历史考证版第一部分第1卷第1分册。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40卷、第二版第1卷。
1838年5月,马克思的父亲去世了,家庭收入大大减少,这使得他选择职业变成一个越来越急迫的事情。在朋友鲍威尔的帮助下,马克思有希望获得波恩大学的编外讲师职位,为此他必须完成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而他选取伊壁鸠鲁哲学作为自己论文的选题,既归因于当时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发表为哲学史研究带来的影响,更在于时代环境造就的青年黑格尔派共同的研究旨趣及他们内部可能存在的分工。在青年黑格尔派看来,现时代面临着和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哲学之后几乎同样的境遇,由此,考察希腊历史上相似的时期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用来阐明当代面临的黑格尔哲学解体后的后黑格尔哲学境况。起初,马克思只是准备写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学位论文,对于其中的原子论,马克思也并未足够重视。可随着摘录的进行,特别是对卢克莱修《物性论》的阅读,马克思逐渐认识到伊壁鸠鲁哲学的核心不是原子,而是原子的自发偏斜,这启发他通过考察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来阐释自我意识,从而借助阐发伊壁鸠鲁哲学来探讨哲学和现实的关系,研究哲学在改造社会中的作用,借发扬古希腊唯物主义思想家的战斗精神,把理论批判与现实斗争联结起来。
1839年初,马克思开始着手准备博士论文。在接下来近一年的时间里,马克思大量阅读了古希腊哲学,并以《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为标题摘录形成了七册笔记。除此之外,马克思还阅读了黑格尔、亚里士多德、莱布尼茨、休谟和康德等人的著作,涉及的问题有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希腊哲学智者学派的观点、苏格拉底有关宗教的观点等,为博士论文的写作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博士论文在结构上分成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马克思主要是针对前人对伊壁鸠鲁哲学的误解做了一些说明。文中,他旁征博引了科塔、西塞罗和普鲁塔克等人的观点,阐述了哲学史上存在的大致相同的论断,即伊壁鸠鲁作为一个哲学家,仅仅是德谟克利特的剽窃者,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完全是对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抄袭和庸俗化,二人的自然哲学完全可以等同起来。在马克思看来,这种论断是有偏见的,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虽然都主张同一种学说,但二者间又有着极其隐蔽却异常重要的差别。而在第二部分,马克思具体分析了伊壁鸠鲁原子论和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差别。在他看来,伊壁鸠鲁哲学在继承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进行了改进,这不仅在于伊壁鸠鲁指出了原子在虚空中做直线下降运动的原因在于它的重量,还提出了原子偏斜运动的思想,阐明正是这种偶然的“偏离”,才能与其他原子相碰撞而形成漩涡运动,从而形成世间万物。马克思指出,伊壁鸠鲁在解释中把运动归因于物质内部,这使他摆脱了德谟克利特从外部无法解释运动来源的缺陷。正是借助这一比较分析,马克思证实了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并不是对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剽窃,指出伊壁鸠鲁与德谟克利特的最大差别其实就是辩证法与机械决定论之间的巨大差别。德谟克利特的哲学不能解释从本质到现象世界、从原子到具体自然的过渡,无法回答现象界何以有永恒不息的生灭变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没有能够把握住原子的辩证本性。而伊壁鸠鲁通过论证原子偏斜运动克服了德谟克利特机械决定论的片面性,这使得他可以把原子理解为构成物体的元素和物质基质的同时,还进一步把原子理解为创造万物的原理和宇宙形成的始基。由此,在伊壁鸠鲁的哲学中,本质世界与现象世界、原子和自然、逻辑与现实就可以联系起来。对于自我意识的自由的观点,马克思认为,不能抽象地去理解,不能通过把人同周围环境分开并把二者绝对对立的办法来实现自由。由此,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人和客观现实、哲学和世界的辩证关系,指出:“在自身中变得自由的理论精神成为实践力量,作为意志走出阿门塞斯冥国,面向那存在于理论精神之外的尘世的现实,一这是一条心理学规律。”这标志着“作为自我意识的自然科学业已实现和完成”。除此之外,马克思在这篇博士论文中还高度评价伊壁鸠鲁的无神论思想,驳斥了各种对伊壁鸠鲁无神论思想的曲解和攻击,批判了力图证明上帝存在的各种错误理论。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是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虽然当时马克思的思想还是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但他在论文中通过对伊壁鸠鲁哲学相对于德谟克利特哲学的褒扬,表现出对自我意识哲学的推崇,从而论证了青年黑格尔派运用自我意识哲学进行革命化改造的真理性,这一点已经超越了黑格尔。马克思在文中揭示了伊壁鸠鲁原子学说中所蕴含的事物自我运动的辩证思想,说明他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历史学说已经有深刻的理解,并能自觉地独立地加以运用。同时,博士论文所体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精神奠定了马克思后来的理论走向,其中的很多理论与观点也成为他思想发展的起点。
一审一校丨胡树飞
二审二校丨高 昂
三审三校丨薛安国
核 发丨胡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