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献
《巴黎笔记》
文献简介
马克思旅居巴黎期间第一次研究政治经济学时形成的笔记。写于1843年10月至1845年1月间,原文第一次发表于 1932 年柏林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国际版第一部分第3卷中。现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第四部分第2卷。
1843 年4月,《莱茵报》被反动当局查封后。马克思于当年 10月离开德国,迁居到当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心的巴黎,并积极投身到各种运动斗争中,对无产阶级运动有了直接接触和深刻认识这更加确认了他之前已经觉察到的开展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必要性。由此,马克思投入到紧张的理论研究工作中,在一年多时间里先后阅读了包括 A.斯密、D.李嘉图、」.穆勒、J.R.麦克库洛赫等十多位英法著名经济学家的20余本著作,摘录形成了《巴黎笔记》。
《巴黎笔记》保留下来的笔记一共有7本,其中不仅有对著作的摘要,更有大量的评注和马克思本人思想的阐述,尤以《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也称《穆勒笔记》或《穆勒评注》)为代表。在《巴黎笔记》中,马克思开始从哲学批判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从青年黑格尔派通过法哲学和思想观念领域来探求社会变革,转变为在对“市民社会”的现实关照中研究社会关系的弊端及其历史成因。他运用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观点批判私有制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揭露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始终为私有制辩护的阶级本质,论述了私有制是工人陷入贫困的真正原因。同时,马克思在著作中还运用哲学中的异化概念研究了货币的本质,指出货币的本质并“不在于财产通过它转让,而在于人的产品赖以互相补充的中介活动或中介运动,人的、社会的行动异化了并成为在人之外的物质东西的属性,成为货币的属性”。在他看来正是由于私有制和交换的发展,使劳动者的劳动失去了原有的创造活动的意义,成为一种“谋生的劳动”“异化的劳动”。马克思的这些思想,为后来的异化劳动理论奠定了基础。
《巴黎笔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著作,它标志着马克思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从而开启了理论研究的崭新篇章,为撰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做了直接准备,并成为他后期《资本论》创作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一审一校丨胡树飞
二审二校丨高 昂
三审三校丨薛安国
核 发丨胡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