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献
《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1850年3月》
文献简介
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德国1848年革命经验的重要文献。写于1850年3月24日以前,最初曾被印成传单在同盟盟员中秘密散发。1885年,经恩格斯校订作为附录收入《揭露科隆共产党人案件》。中译文最早发表在北京《政治生活》1924年第14期上。现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7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在1848—1849年欧洲革命运动中,共产主义者同盟经受了考验,但同盟的组织受到削弱,盟员损失很大,工作陷入停顿。1849年6月大多数中央委员会委员重聚伦敦,8月马克思恩格斯先后定居伦敦,在伦敦重建中央委员会,领导同盟整顿和改组。为向广大盟员阐述同盟状况,分析革命形势、任务与策略,促进同盟重建,1850年3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起草了《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
《告同盟书》总结了德国1848—1849年革命经验,分析了同盟在革命中的表现与损失,分析了德国革命的性质任务,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策略,其基本观点包括:第一,结合欧洲革命运动经验强调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观点的唯一正确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告同盟书》中指出,《共产党宣言》中阐述的同盟关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观点,已被证明是唯一正确的观点,并结合革命形势发展需要说明了对联盟进行改组的必要性。第二,分析德国社会各个阶级的状况及其对待革命的态度。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德国资产阶级有反封建要求,但极端敌视无产阶级,一旦掌握政权就会迫害工人;德国的民主派小资产者要求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只希望进行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改良,工人阶级在某些场合可以在保持组织思想独立性的前提下与他们结盟。农村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激烈争夺的场所,为了自己和广大农民的利益,“工人应当同农村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第三,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德国革命的性质任务以及无产阶级的策略。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1848—1849年革命由于资产阶级的背叛和小资产阶级的动摇妥协而失败,即将来临的德国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实现德国统一仍然是革命的重要任务。在无产阶级还不能提出直接共产主义措施的情况下,需要将民主派的改良主张提升为对私有制的直接攻击,发挥对现存社会制度的触动作用。第四,强调必须建立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并坚持独立的革命策略。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德国当时革命运动的实际情况出发,着重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对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策略。他们强调,无产阶级要吸收1848—1849年革命的经验教训,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有与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结盟的必要,但为了达到最后胜利,必须坚持自己独立的阶级利益、政党原则和革命策略,提出特殊的政治要求,建立工人政府,在革命中必须始终保持独立的武装,时刻回击任何解除工人武装的企图。第五,第一次比较完整地阐述了无产阶级“不断革命”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利益要求不断革命,直到夺得国家政权,彻底消灭有产阶级统治,将生产力集中到无产者手中。无产阶级不满足于完成民主革命,而是要最终消灭私有制,建立新社会。无产阶级决不能够在革命的征途中停滞下来,而应该坚持“不断革命”的战斗口号。
《告同盟书》证实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观点被事实证明是唯一正确的,它的发表统一了盟员思想,提高了盟员觉悟,在改组同盟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1850年3月同盟中央委员会批准并派特使携带《告同盟书》分赴各地,顺利进行改组和重建工作,到了夏天同盟组织恢复和发展起来。6月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了第二个《告同盟书》,报告同盟各地组织的情况,号召盟员迎接革命新高潮。
一审一校丨胡树飞
二审二校丨高 昂
三审三校丨薛安国
核 发丨胡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