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典耀”第49期】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举办“典耀”读经典活动
  • 发布人:
  • 时间:2025-06-01
  • 点击: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全民阅读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化理论素养培养,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持续激发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近日,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举办“典耀”读经典活动。学院教师李自强指导本次读书活动,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全体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本期读书会由2024级硕士生倪思忠主持。

本期读书会以《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起源(1919—1937)》为研讨文本,探讨马克思主义史学是如何在中国兴起的。读书会上,同学们从《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的形成背景、核心观点、贡献三方面入手进行热烈讨论。该书由德里克撰写,以独特的视角聚焦于1919~1937最关键时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史学从萌芽到初步发展的脉络,揭示了革命与历史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是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起源的重要著作。

博士生李煜涵从“普适理论与本土经验的辩证关系”切入,谈到书中呈现的知识分子双重身份焦虑——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徒,又是民族救亡的实践者,这种张力推动了中国史学对西方理论的创造性转化。博士生王丛聚焦19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剖析新思潮派、新生命派等不同阵营如何通过历史叙事争夺革命话语权,揭示学术争论背后的政治实践逻辑。

硕士生代表们从不同维度解构文本,展现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深远影响。张心意表示该书呈现的范式革命——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史学从帝王将相叙事转向对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人民主体的系统性研究;王硕通过分析郭沫若的奴隶制研究案例,阐明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学术为政治服务”的双刃剑效应;葛孟丽、王晓琳则从全球化视角出发,提出构建兼具学术独立性与现实回应力的当代中国史学方法论。

总结点评环节,李自强老师谈到自己也经常翻阅这本书,深受启发,认为这本书涉及两个大问题:理论与实际、外来理论与中国本土历史之间的矛盾与张力。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德里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在借鉴西方史学理论的同时,要立足于本土实际,避免教条化。同时要正确处理历史研究与现实需求的关系,在保持学术独立的前提下,发挥史学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历程证明,只有与本土实际紧密结合,理论才能焕发出生命力,只有回应时代重大问题,史学才能真正发挥价值。

本次活动不仅展现了青年学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开阔的理论视野,更通过深度文本研读搭建起跨年级学术对话平台。同学们一致表示,将定期举办专题读书会,在书香浸润中培育“立时代潮头、通古今变化”的研究生学术品格,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注入青春力量。







一审一校丨胡树飞

二审二校丨高 

三审三校丨薛安国

核  发丨胡树飞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