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研究生对国际秩序哲学根基的认知,培养以经典理论观照现实问题的思辨能力,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近日举办 “典耀”读经典活动。学院教师成思佳指导本次读书会活动,学院学生李阳主持。
本次活动以霍布斯《利维坦》与康德《永久和平论》为核心文本,在《利维坦》专题讨论中,同学们围绕“主权权威与社会契约”核心命题展开思想交锋。有同学从现实主义视角出发,结合书中“自然状态”假说,阐释主权国家作为“必要之恶”的逻辑起点,表示霍布斯理论对当代国际体系“无政府状态”认知的奠基性意义。讨论聚焦“利维坦式国家”的双重性:秩序保障层面:绝对主权被视为终结战争、维系社会秩序的制度基石;权力风险层面:过度集权可能异化为压迫工具。活动通过剖析现代国家起源与全球治理的哲学对话,系统梳理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谱系与实践路径。
部分同学以俄乌冲突中主权让渡与民族认同的矛盾为例,反思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面临的“解构-重构”张力。有的批判性观点表示,霍布斯“人性恶”预设忽视了社会合作的可能性,建议结合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视角,揭示国家作为阶级矛盾调和工具的本质。更有同学关注数字时代新现象,提出“技术利维坦”——如社交媒体对公共领域的规训——为经典理论注入新内涵,引发对算法权力与个体自由的深度思考。
对康德思想的研讨聚焦“共和自由联邦”构想的现实价值。同学们通过解析“永久和平三条件”(共和政体、国际联盟、世界公民法权),探讨其对全球治理体系的启示:
有同学对比欧盟一体化实践与康德“自由国家联盟”构想,认为区域合作机制在缓和安全困境中的作用;亦有同学以乌克兰危机中“永久中立国”的困境为例,反思理想主义在现实冲突中的局限性。针对康德“世界公民权利”的普世性主张,部分同学提出辩证观点:全球治理需超越“文明等级论”,在尊重主权平等基础上构建包容性秩序。讨论中,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多次提及,其“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被视为对康德哲学的创造性发展,为破解“修昔底德陷阱”提供东方智慧。
本次读书会以经典映照现实,引导学生思辨“国家理性与道德边界”等命题,彰显学院学术品格。成思佳老师表示,霍布斯与康德的思想交锋是现实与理想的对话。活动既培育复合型人才,又以经典理论为镜,为百年变局下的全球治理提供思想指引。

一审一校丨胡树飞
二审二校丨高 昂
三审三校丨薛安国
核 发丨胡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