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首页 / 青年之声 / 正文
学院学生寒假实践活动·纪实篇(1)丨点亮河南,茶蕴文脉——豫脉寻韵实践队豫南分队信阳毛尖探寻之旅
  • 发布人:
  • 时间:2025-02-07
  • 点击: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中原大地不仅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滔滔大河也为其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阳毛尖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也是豫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信阳毛尖采制技艺”于2007年被河南省批准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2014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点亮河南”的典型名片。

1D6065

为推动豫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更广阔舞台、发出更响亮声音,凝聚非遗之力打造“点亮河南”靓丽名片,2025年1月12日,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豫脉寻韵实践队豫南实践分队的队员前往河南省信阳市开展实践调研,深入了解信阳毛尖传统采制技艺的历史起源、悠久传承与发展创新,通过实地深入探访这项千年技艺的历史古韵,考察信阳毛尖茶制技艺的现代实践,探索信阳毛尖茶文化传播与推广的新路径。

实践队员

郭宸溪、李丹丹、韩福旺、黄鑫俐、韩松烨、涂文钢、宋怡甜、张树彬、杜一武、刘桐瑗、晁文倩、杨历维、李冰艳、杨静怡、耿子贺、张艺琳、马梅、李奇瀚、陈一青、刘语彤、李苗雨、吴京博

第一站——信阳博物馆

第一站,实践队员来到信阳博物馆,在“淮上故园”“茶韵天香”“豫风楚韵”等展厅,通过各个展厅的实景体验和情景互动,认真了解信阳的历史脉络和灿烂文明。队员们不时驻足观看,凝视着一件件经过岁月洗礼的展品,从一个个情景再现的陈设、一张张泛黄的黑白照片之中了解历史故事,感受信阳的山川风物和人文景象。透过这些历史文化的承载,实践队员细致了解当地制茶工艺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切身体会到被誉为“北国江南,江南北国”的信阳的独特历史记忆和深厚文化底蕴。

792A9

实践队员在信阳博物馆前合影留念

36D5F

实践队员认真学习古代茶路贸易知识

7AAE3

博物馆内展示信阳毛尖制作过程

4AD05

古代茶器展示

2AE65

信阳博物馆内茶韵天香展厅

第二站——信阳文新茶村

随后,实践队员来到信阳文新茶村,沿着木栈道前行,踏上万顷茶山。这里紧邻中原第一大湖“南湾湖”,现已发展为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茶文化体验和民俗风情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业园区和民俗景区。穿过茶文化长廊,走进百亩茶园,队员们近距离接触各种茶树,向茶农了解茶的种植采摘、炒制品饮等知识,并在茶山顶处的茶楼了解茶饮之道,感悟茶艺之美。透过万顷茶山的清韵自然,队员们于茫茫茶海中感受信阳毛尖传统采制技艺的独特非遗魅力。

5084F

文新茶村景区内茶文化长廊

609C4

文新茶村秀美风光

58F8A

实践队员俯瞰文新茶村美景

9FAA1

“清风茶山”纪念碑

第三站——信阳毛尖博物馆

信阳毛尖博物馆,实践队员调研茶文化、茶历史和茶科技,了解产业园区的制茶智能生产线,体验科技与人文的碰撞、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先进技术的融合,深刻感受到“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进入店铺,映入眼帘的是以信阳毛尖为特色的文创冰淇淋、茶香酥和风味啤酒。实践队员在与店员的交流中得知,这些产品都是近年来推出的毛尖主题文创产品,将传统茶文化与日常饮食相融合,不仅保留了原有的韵味,更增添了新的特色,深得广大消费者喜爱。这也是“信阳毛尖传统采制技艺”这一非遗文化不断推陈出彩、革故鼎新的重要路径。

6567C

实践队员在信阳毛尖博物馆前合影留念

非遗毛尖鲜奶茶店铺

27A73

信阳毛尖博物馆内制茶工艺展览

茶器物语——茶器的历史发展

香茗传世,益泽山乡。藏于匠人之手,匿于茧痕之间。信阳毛尖传统采制技艺这一古老的手工技艺,融合着土地与手掌的温度。让“非遗”得以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飞入寻常百姓家”,融入当代生活、发挥当代功用。让非遗这块文化瑰宝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新的时代光彩,让非遗之光“点亮河南”,照亮中原大地、传播中原声音、展现中原风采。

(内容来源于:豫脉寻韵实践队)


一审一校丨胡树飞

二审二校丨高 昂

三审三校丨薛安国

核   发丨胡树飞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