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首页 / 青年之声 / 正文
学院学生寒假实践活动·纪实篇(2)丨点亮河南,走进黄河——黄河文化研习行实践队前往郑州黄河博物馆开展社会实践
  • 发布人:
  • 时间:2025-02-07
  • 点击:

实践背景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数千年的灿烂文明。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保护传承黄河文化意义重大。为深入了解黄河文化,传承其精神内涵,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豫见黄河情,党辉映史行”实践团队于2025年1月到郑州黄河博物馆开展实践活动,旨在借大学生创意与活力,挖掘黄河文化,利用新媒体推广,激发大众尤其是青年人对黄河文化的热爱。

团队成员

秦甜甜、刘珂君、李淑娇

实践过程

团队成员前往郑州黄河博物馆,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深入了解黄河流域的历史变迁、治水文化以及沿岸民俗风情。

7E174

郑州黄河博物馆共两层。设有序厅、流域地理、民族摇篮、千秋治河、治河新篇等四个展区。

第一展区:流域地理

展区设置的黄河流域地形沙盘,通过不同的地形标识和灯光效果,清晰地展现出黄河流经省份的山川地貌、城市分布以及水系脉络。

第二展区:民族摇篮

黄河流域很早就有人类生活,人们逐水而居,繁衍生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因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迅速,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伴随着农耕、冶金,文字等的发明和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兴盛,奠定了“民族摇篮”的基础,在夏至北宋的3000多年间,这里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展区陈列着黄河孕育中华民族的相关史料。

第三展区:千秋治河

通过展区一幅幅图片,实践队员深刻体会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治水密切相关。由于特殊的水情、河情,黄河灾害频繁,极难治理。虽然从大禹开始,历朝历代都高度重视治河,也有过若干相对安稳的时期,但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修堤一淤积一决口一改道”的循环局面,自先秦至民国的近3000年间,黄河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在长期的治理实践中,人们对黄河的认识不断深化,治河技术不断改进。

第四展区:治河新篇

通过展区陈列的文物和介绍,实践队员深刻认识到黄河水资源利用与节约、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展区全方位呈现了中国在黄河治理工作上的新方向、新成就和新突破,展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人们运用科学技术和创新思维对黄河进行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的成果。

D2E57

走出郑州黄河博物馆,实践队员踏入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目睹滔滔黄河水奔腾不息,仿佛与历史长河交汇,震撼之感油然而生

A5CF1

实践感悟

这次实践让小组成员深刻认识到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传承的紧迫性,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在实践中,他们也遇到了沟通协调困难、资源有限等问题,但通过团队协作,都一一克服。未来,实践队员将继续关注黄河文化,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的传承活动。

4601C

(内容来源于:黄河文化研习行)


一审一校丨胡树飞

二审二校丨高 

三审三校丨薛安国

核  发丨胡树飞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