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史砺志心黄河映辉煌
革命纪念馆融入思政课的创新实践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绵延神州大地。黄河九曲十八弯,来到河南省台前县,在这里,有这么一个渡口,被当地人们称作“将军渡”。“将军渡”因何而得名?在这渡口之上,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值得青年铭记传颂。团队成员卢泳琪、肖心怡、王晓涵、王一茗带着问题与对革命历史的敬意,来到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进行参观。
一、走进悠悠历史,感受峥嵘岁月
纪念馆坐落于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孙口乡,远远望去,庄严肃穆。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大型浮雕,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年战士们英勇渡河的壮观场景。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悍然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全面内战由此爆发。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多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局的发展,从根本上粉碎了国民党统治集团的速战速决计划,并使他们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但这时国民党军队在数量上仍居优势,在装备上的优势较明显。人民解放军面临的形势仍然相当严重。中共中央当机立断,决定不等完全粉碎敌人的战略进攻,立刻转入全国性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
1947年6月底,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大军,实施中央突破,千里跃进大别山。刘邓大军“出中原”,一个“出”字,预示着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的战略进攻即将发起。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以河南省台前县孙口渡为中心,从8个渡口抢渡黄河,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黄河防线,东起东阿西至濮县300余华里地段上,强渡黄河天堑,发起鲁西南战役,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孙口渡口,被当地人们亲切地称为“将军渡”。


二、陈列珍贵文物,诉说英雄故事
“将军渡”也是“人民渡”。其间,英雄的冀鲁豫儿女全力支前,供应粮草,踊跃参军,浴血奋战,前赴后继,为刘邓大军胜利渡河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要贡献。
夜渡黄河,离不开当地人民群众不计代价、不求回报的支持与帮助。早在渡过黄河前,当地人们就纷纷自发加入到为人民解放军渡河的战备工作中去。挖船坞、征调船工、赶制木船,大家倾其所有帮助人民解放军完成渡江任务。



当地人们家里的老船,早被国民党军队破坏了。大家将自家的门板、稻草都用于造船和藏船。船造好了,离渡口还有好远呢,造船厂将船造好后,要运到各渡口,由于途中无水,旱地行船,全体干部群众都参与拉“旱船”。在拉船的途中,还经常碰上国民党军队的飞机轰炸,尽管如此困难,但军民还是协力把一只只大船按时运到各个渡口。

在渡江过程中,当地的水兵加入进来,为部队渡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水兵们冒着对岸敌人炮火的阻击,驾船强渡,有的人负伤后不顾生命危险,包扎伤口后继续快速划桨,不到一刻钟将先遣部队部分士兵送到对岸。不少水兵在渡江过程中受伤,有些人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激烈战斗的背后,是人民解放军与当地人民群众的浓浓鱼水情。


三、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的学生,小组成员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革命纪念馆的实景与思政课实践相结合,启发了对“行走的思政课”的认识。作为青年学子,要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奋进力量。
学习刘邓大军强渡黄河这一历史事件,小组成员更加深刻领悟到人心向背是影响战争胜败的决定性因素。刘邓大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靠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成功突破黄河天险,这不仅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更彰显了党和人民血肉相连的深厚情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赢得人民信任和支持的根本原因。通过这一历史事件的学习,他们更加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通过参观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的陈列,加强了队员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充分利用河南地方红色文化资源,领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将革命纪念馆融入思政课创新实践,通过“行走的思政课”,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



(内容来源于:鉴往知来 砥砺前行)
一审一校丨胡树飞
二审二校丨高 昂
三审三校丨薛安国
核 发丨胡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