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首页 / 青年之声 / 正文
学院学生寒假实践活动·纪实篇(28)丨点亮河南,寻访遗迹——赤心乡兴实践团奔赴袁桥古村开展实践活动
  • 发布人:
  • 时间:2025-02-18
  • 点击:

实践纪实

奔赴袁桥古村

探寻红色遗迹

在豫西伏牛山深处,袁桥古村静静矗立了六百余年。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村落,曾是中原地区典型的农耕村落代表。青砖黛瓦间,依稀可见当年"耕读传家"的生活图景;斑驳的院墙上,还留存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家训。走进袁桥古村,仿佛穿越了时空。明清时期的古民居错落有致,青石板路蜿蜒曲折,古井、古树、古戏台诉说着往昔的繁华。村中的袁氏宗祠,见证了家族数百年的兴衰;古老的农耕器具,记录着先民的智慧结晶。这个寒假,赤心乡兴实践团在走访中深入探索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生动见证。

团队成员

高永锐、沈昊天、袁嘉琪、张亚丹、张益豪


一、探访袁氏宗祠,感受家族兴衰

袁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历经三次修缮,梁柱上仍保留清代彩绘二十四孝图,门楼悬有光绪帝御赐敦本睦族匾额。进入四合院,采用一柱香式山墙,雀替木雕呈现麒麟送子”“渔樵耕读等传统题材。后院古柏虬枝盘曲,树龄逾400年。每年清明举行的千人同食一锅粥祭祖仪式,被列入省级非遗,展现中原宗族文化的凝聚力。在这里,实践队员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宗祠生生不息的文化魅力。

袁桥古村

二、走进明清街巷,寻访历史街区

走进明清街巷,仿佛来到了活着的历史街区。主街龙脊巷随山势起伏,青石板铺就龟背纹,两侧马头墙勾勒出起伏的天际线。雨天时,檐角滴水兽吐水成帘,形成千龙戏水奇观。 实践队员还找到了商号遗存——“德盛昌茶庄门板留存民国价目表,广济堂药铺抽屉柜藏有百年药方,窗棂上字纹寓意万福绵长。同时,还有一些热闹的网红打卡点:转角处的时光邮局可寄送慢递明信片,盖特制袁桥日晷邮戳,投入清代铸铁邮筒。在这里,实践队员置身于历史与现代交织的文明中,感受传统文化在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村落的深深印记。

三、传承红色基因,革命精神代代传

袁桥古村还是“河南(豫西)抗日 战争筹备处旧址”,是1939年中国共产党登封县第一次党代会召开所在地,中共登封党史奠基人袁毅同志故居地。到达袁桥村后,实践队员首先参观了村内的抗日指挥部旧址。这座建筑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的指挥中心,墙璧上还保留着当年的标语和宣传画。通过讲解员的介绍,他们了解到当年革命先辈们在这里指挥战斗、组织群众,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接着,他们参观了烈士纪念碑。纪念碑上镌刻着许多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名字,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站在纪念碑前,他们深深感受到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心中充满了敬意。在参观过程中,小组成员还与几位年长的村民进行了访谈交流。他们讲述了当年袁桥古村在抗日战争中的故事,提到许多村民积极参与抗日活动,为革命事业提供了重要支持。通过他们的讲述,实践队员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袁桥村的红色历史。

通过本次实践,团队成员对袁桥古村的红色历史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袁桥古村不仅是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的代表,更是一处重要的红色革命遗址。村内的抗日指挥部旧址、烈士纪念碑等遗迹,见证了当年革命先辈们的英勇奋斗。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无私奉献、英勇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员更加意识到作为新时代青年,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责任, 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开发红色遗迹,文化经济效益双丰收

1.加强红色文化的宣传

袁桥古村的红色遗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建议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宣传,吸引更多人来参观学习,传承红色精神。

2.保护红色遗迹

袁桥古村的红色遗迹是革命历史的见证,建议邀请专业学者来加强保护和修复红色遗迹的工作,确保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能够长久保存。

3.开展红色教育活动

学校和社会可以组织更多的红色教育活动,带领学生和青年走进红色遗址,学习革命历史,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4.发展文化旅游业

当地政府和旅游局可以对当地传统文化与红色遗迹进行开发,在保护文化古迹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向外来游客呈现其浓厚的文化魅力,带动当地居民共同还原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俗活动和民间节目,给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注入活力。


(内容来源于:赤心乡兴实践团)


一审一校丨胡树飞

二审二校丨高 

三审三校丨薛安国

  发丨胡树飞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