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首页 / 青年之声 / 正文
五四特辑(七)丨青年有话说——青衿致远·时代新声(知行录)
  • 发布人:
  • 时间:2025-05-05
  • 点击:

百年五四精神如炬,燃自觉醒年代的春雷激荡,以真理之火烛照民族复兴的浩荡征程;当代青年热血贲张,承继着长江黄河的奔涌气魄,以如椽之笔擘画新时代的盛世经纬!当历史的烽烟化作典籍中的星辰,先辈振臂高呼的身影熔铸成精神图腾,莘莘学子正以躬身叩问的姿态,在青史长卷中触摸信仰的温度,在时代澎湃的春潮里聆听变革的惊涛裂岸。

一、

2024级硕士研究生 赵寒

致李大钊先生的一封信

敬爱的守常先生:

见字如晤。穿越百年时光,我仿佛看见您在北大红楼奋笔疾书《青春》时的赤子模样。您曾言“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而今山河无恙,中国精神已熔铸成代代相传的基因密码。

站在新时代坐标上,我辈更懂您笔下的“铁肩担道义”——抗疫战场白衣执甲的身影,扶贫路上沾满泥土的布鞋,边境线上傲然挺立的界碑,都是中国精神在当代的生动注脚。犹记您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时强调“知行合一”,这启示我们:传承精神既要深挖《新青年》中的思想矿藏,更需在乡村振兴中践行初心,在科技攻关中突破桎梏。

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暗流,我们正以“青年大学习”筑牢思想堤坝。正如您所预言,青春之中国正以更昂扬的姿态,将精神火炬传递至星辰大海。

二、

2024级硕士研究生 黄珊珊

赓续精神血脉,激扬青春力量

五四精神历久弥新,中国精神薪火永续。航天人逐梦苍穹的勇毅执着,塞罕坝人荒漠成林的坚守如初,科研工作者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攻坚不辍,抗洪抢险中的钢铁人墙······皆是中国精神和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注脚。

脱贫攻坚时,我随队深入山乡,目睹基层工作者以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托举希望;抗疫期间,我投身社区志愿,见证无数身影以无畏逆行守护万家灯火,用奉献诠释使命担当。这些经历让我深刻体悟到,传承精神血脉,既要深耕理论沃土,更要投身实践熔炉。展望未来,我将以“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在理论宣讲中传播真理力量,在基层实践中服务社会发展,让青春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绽放异彩。

三、

2024级硕士研究生 李思怡

扎根基层,做一名务实的新时代公务员

作为国际关系专业的学子,我愿将全球视野融入本土实践,未来十年以基层公务员的身份服务群众,在平凡岗位上践行青年担当。

在职业选择上,我希望进入地方政府外事或发改部门,参与区域合作项目的协调工作。利用专业所长,协助搭建中小企业跨境交流平台,为县域特色产业“走出去”提供政策咨询;在日常调研中关注边境贸易、跨境旅游等民生议题,用国际关系视角分析问题,提出接地气的解决方案。

学习规划中,我将重点提升公文写作与数据分析能力,通过硕士阶段的系统学习深化政策理解;同时保持外语学习习惯,为接待外宾、翻译涉外文件等基础工作储备技能。生活中,计划每季度参与社区涉外普法宣传活动,用通俗语言向居民讲解领事保护、跨境消费维权等实用知识。

我承诺:以抗战精神中的坚韧面对基层工作的琐碎与挑战,以中国精神中的创新思维优化办事流程;既做政策的忠实执行者,也做群众需求的倾听者。十年后,若能推动一次跨境农产品的顺利通关,或帮助一家本土企业规避海外投资风险,便是我对专业价值与公仆使命的真诚答卷。

四、

2024级硕士研究生 闫婧蕾

以青春为炬,照山河永续——抗战精神在当代青年的血脉奔涌

当卢沟晓月映照着今日的霓虹,当太行山崖的弹痕化作游人驻足的印记,抗战的烽烟早已散去,但那团淬炼民族魂魄的烈火,始终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中燃烧。它曾是四行仓库飘扬的国旗,是沂蒙红嫂温热的乳汁,是西南联大教授在轰炸间隙写下的板书;而今,它化作航天城的星河、乡村振兴的号角、边疆哨所的界碑——抗战精神,从未远去,只是换了模样,换了战场。

回望1937年的北平城,二十九军将士在长城上刻下“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誓言;1940年的枣宜会战,张自忠将军战至最后一刻,遗书中写道“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这些悲壮的剪影,拼凑出抗战精神的骨骼:它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是“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团结,是“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坚韧。

但抗战精神绝非冰冷的纪念碑。它是平型关大捷后战士们用缴获的日军钢盔煮饭的烟火气,是南洋华侨机工车队穿越滇缅公路时哼唱的《义勇军进行曲》,是上海租界里“孤岛”文人用油印机传播的《鲁迅全集》。这种精神,是苦难中开出的花,是绝望里点燃的火,是十四年血与火淬炼出的民族品格,是刻在基因里的生存密码。当00后护士刘家怡在武汉方舱医院写下“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个孩子了”时,当重庆山火中“摩托骑士”背着物资在陡坡上摔倒又爬起时,当华为工程师在实验室用算力对抗封锁时,抗战精神正以另一种形态重生。它不再是刺刀与炮火,而是实验室里彻夜不熄的灯光,是乡村振兴课堂上沾满泥土的教案,是青年志愿者在社区讲解抗战故事的声线。在B站,一则《八佰》混剪视频的弹幕铺满屏幕:“此生无悔入华夏”“吾辈当自强”;在云南腾冲的滇西抗战纪念馆,中学生志愿者用全息投影技术还原“驼峰航线”的悲壮;在浙江嘉兴,大学生团队将抗战家书改编成沉浸式话剧,让观众与历史“隔空对话”。这些碎片,拼凑出抗战精神在Z世代心中的模样——它不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是可触摸、可感知、可参与的生命体验。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学子,我们既是抗战精神的“解码者”,更是“翻译官”与“传灯人”。当我们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堂上读到杨靖宇将军腹中只有棉絮草根时,不应止步于泪目,而应追问:是什么支撑着他在零下四十度的雪原孤身奋战?是“主义真”的信仰,是“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决绝,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生动注脚。

有人问:抗战精神在当代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我想,它不是让我们沉溺于苦难叙事,而是赋予我们直面挑战的勇气;不是让我们复制历史的悲壮,而是教会我们以更智慧的方式守护文明。当青年科学家在实验室为“卡脖子”技术攻关时,当大学生村官在田间地头用直播带货振兴乡村时,当支教老师在大山深处用双语课堂播撒希望时,抗战精神都在以新的形态重生。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这一代青年,既要做抗战精神的“守墓人”,更要做“拓荒者”。让我们以青春为笔,以时代为卷,将抗战精神中“宁折不弯”的骨气、“敢为人先”的锐气、“兼容并包”的大气,熔铸成照亮民族复兴的精神火炬。这炬火,将穿越八十六载风雨,照亮我们奔赴星辰大海的征途——因为,中国青年,永远在场;因为,精神不灭,则山河永续。

五、

2021级本科生 苏文皓

赓续中国精神,勇担青春使命

青年朋友们,翻开历史长卷,从“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林则徐,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从抗战时期浴血奋战的青年战士,到抗疫前线无畏逆行的“90后”“00后”,中国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它是“上下同欲者胜”的团结精神,是“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斗精神,更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创新精神。

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荣光属于青年。今天,在科技创新的前沿,青年科研人员用代码破解“卡脖子”难题;在乡村振兴的热土,大学生村官以智慧激活田间希望;在国际舞台上,年轻的外交官用铿锵话语传递中国声音。这些鲜活的身影,正是中国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

生逢盛世,重任在肩。让我们以中国精神为火炬,照亮前行之路;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无论是投身科研攻关,还是扎根基层奉献,每一份微小的努力,都将汇聚成推动时代进步的磅礴力量。这个时代,需要我们以青春之名,续写中国精神的壮丽篇章!

六、

2021级本科生 刑晓浩

致赵一曼女士的一封信

亲爱的赵一曼女士:

您好!此刻握着笔,仿佛穿越时空与您对话。读您写给儿子的遗书,字里行间的家国大义让我热泪盈眶。您在白山黑水间浴血奋战的身影,正是抗战精神最鲜活的注脚 —— 原来爱国从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像您那样,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命运,用生命守护信仰的光。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或许无需直面战火,但传承抗战精神从未过时。在校园里,我常和同学走进社区宣讲红色故事,在烈士陵园擦拭墓碑时触摸历史的温度;在课堂上,我们结合专业分析 “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 如何延续您当年的赤子之心。您看,如今的中国早已山河无恙,但您种下的精神火种,正化作我们晨读时的朗朗书声、志愿服务中的忙碌身影、面对困难时的咬牙坚持。我们会带着这份跨越百年的信念,让爱国情怀在青春里永不褪色。

七、

2021级本科生 朱育可

张校长,四十余载,您如同一棵坚韧的青松,深深扎根于贫困地区教育的贫瘠土壤。那一路的艰难险阻,恰似狂风骤雨,却从未动摇您心中的信念。您用双手为山区女孩们筑起了一座知识的灯塔,创建免费女子高中,让无数山区女孩改变命运,这份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无私奉献,深深触动着我。如今,中国精神在许多平凡的人身上有着伟大的体现。就像扎根基层的扶贫干部,为了帮助贫困地区脱贫不辞辛苦,四处奔波;还有无数教师,默默奉献,倾注心血。

展望未来十年,我希望成为一名思政教师。在前行的道路上,我将深耕专业,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边界,提升理论素养。站在讲台上,我愿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引导学生去思索国际风云变幻背后的规律,去领会国家政策中蕴含的民生关怀,在思考中培养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独立的思维能力。

八、

2021级本科生 袁文茜

新时代青年的精神灯塔

中国精神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基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凝聚着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的民族品格;抗战精神则是其中永不褪色的丰碑,彰显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与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二者如同双桨,推动着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破浪前行。

作为新时代青年,传承精神绝非空谈:课堂上精读《共产党宣言》,是在理论滋养中筑牢信仰之基;参与“红色故事进社区”实践,是将家国情怀转化为服务人民的行动力;面对学业挑战时的咬牙坚持、科研创新中的大胆探索,更是抗战精神中“艰苦奋斗”的当代投射。我们应当明白,中国精神的传承不在豪言壮语,而在每一次对知识的敬畏、对责任的担当——或是主动承担校园志愿服务,或是在专业领域深耕不辍,用行动证明:爱国可以是笔尖书写的理论感悟,更可以是脚踏实地的青春实践。唯有将精神力量转化为成长动力,才能让先辈热血铸就的精神火炬,在我们手中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九、

2022级本科生 郑恩羽

致先辈: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深刻感受到中国精神与抗战精神在血脉中的传承。先辈以热血铸就山河无恙,吾辈定以奋斗续写盛世华章。中国精神不仅是历史的丰碑,更是今日的行动指南。作为大学生,我愿将爱国主义融入日常,以创新思维攻克学业难题,在志愿服务中践行奉献,让红色基因在平凡点滴中焕发新生。

展望未来,我希望成为教育领域的深耕者,用专业知识推动教育公平,助力乡村儿童圆梦。为此,我将扎实学习理论,参与社会实践,积累经验;同时,利用新媒体传播教育理念,搭建公益平台。我坚信,个人的成长应与时代同频共振。未来,我愿以己所长服务社会,在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中贡献青年力量,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十、

2022级本科生 胡恩光

中国精神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千万青年用行动写下的答案。它藏在贵州山区老支书带领村民开山修路的锄头里,藏在冬奥场馆建设者顶着严寒焊接钢架的焊花中,更藏在每个普通人面对困境时“再坚持一下”的倔强里。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子,我们传承中国精神,不需要惊天动地。

理论学习不是锁在柜子里的书,而是解决真问题的刀。当我们在《资本论》中读到“劳动创造价值”,不妨走进城中村调研外卖骑手的生存困境;当我们学习“全过程人民民主”,可以参与社区议事会,为垃圾分类方案出谋划策。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与土地、与现实的碰撞。

青春的价值,在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中国空间站的“90后”工程师用代码编织星辰,乡村振兴调研中沾满泥土的鞋底,社区志愿服务里冻僵的双手——这些才是中国精神的当代注脚。我们不必等待炬火,因为无数微光汇聚,就是璀璨星河。

从今天起,让我们做一粒种子:在图书馆向下扎根,在田野向上生长,在时代的土壤里绽放属于中国青年的精神之花。因为真正的中国精神,从来不在云端,而在我们每一次躬身力行的选择里。

十一、

2022级本科生 郭宸溪

致黄文秀前辈的一封信

敬爱的黄文秀前辈:

您好!

2019年的那个雨夜,您为返回百坭村救灾,将生命永远留在了扶贫路上。读您的日记时,“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这句话让我热泪盈眶。您用30岁的芳华,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通向小康的天路。

如今的百坭村,砂糖橘挂满枝头,电商直播间里乡亲们笑着推介山货,孩子们踩着您修建的水泥路奔向学校。您牵挂的“扶贫笔记本”已被接力书写:大学生村官用直播助农,工程师在戈壁滩铺设光伏板,支教老师把音乐课带进深山……脱贫攻坚精神早已化作种子,在新时代青年的心中生根发芽。

若您问:“山外的世界是否还有人记得这片土地?”我会指向乡村振兴地图上星火燎原的年轻身影,告诉您:“前辈,您走过的路,新时代青年们正带着更多人的梦想继续前行!”

十二、

2022级本科生 赵政博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当代我们青年要继承与发扬抗战精神,中国青年要敢于走在时代前列,在日常学习中,我们要像抗战先辈一样,遇到难题不轻易放弃,保持坚韧不拔的态度;生活里,面对困难不退缩,主动承担责任;在专业领域,要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探索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为社会贡献力量,通过身体力行让抗战精神代代相传。

十三、

2023级本科生 李卓非

传承抗战精神,奋进时代征程

在历史的长河中,抗日战争的烽火虽已远去,但抗战精神却如璀璨星辰,照亮着新时代的前行之路。抗战精神,蕴含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立足当下,我们身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国际上,局部冲突不断,贸易摩擦、科技竞争等挑战频发;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诸多难题亟待破解。面对这些,抗战精神能赋予我们勇气与智慧。我们要学习先辈们在艰难困境中顽强不屈的意志,在风险挑战面前保持冷静、坚定信念,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使命。

展望未来,我们青年一代肩负着重大责任。我的期望是,社会能始终洋溢着积极向上的爱国氛围,每一个人都能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目标是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提升自身能力,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我承诺,将以抗战精神为指引,在学习上刻苦钻研,不断积累知识;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勇于创新突破;在生活里践行爱国、奉献精神,传播正能量。在面对困难时不退缩,在利益诱惑前不动摇,始终坚守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新时代的我们,要高举抗战精神的火炬,在历史的馈赠中汲取力量,书写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向着光明未来奋勇迈进。

十四、

2023级本科生 孙嘉晗

敬爱的先辈:

提笔时,窗外梧桐正绿,而您长眠的岁月里是否也有这样的春天?当我从史料中读到您在抗战中弃笔从戎,在贫瘠土地上坚守信仰的故事,终于明白中国精神从不是抽象的词,而是您用血肉之躯筑起的长城和毕生坚守的真理铸就的炬火。

此刻写下这封信时,我正坐在图书馆的晨光里。2035年的中国会怎样?那时的我或许已“被保护的青年”成长为“守护他人的栋梁”。我承诺:将以扎根基层教育和深耕马克思主义研究为注脚,回答这个时代给出的考卷。

作为马院学子,我将在专业课学习和社会实践中践行“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让青春与家国同频共振。未来五年,我将以“三个坚持”锚定方向:坚持阅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原典,每周10小时;② 参与乡村振兴调研,用脚步丈量理论深度;③ 参与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微课堂,传播时代新声。

这封信终会泛黄,但精神的传递永不褪色。愿我们这一代人的奋斗,能让您欣慰地说:“这盛世,如你所愿”,让未来的我无愧道:“初心未负,誓言犹在”。

十五、

2023级本科生 王淏铭

青年新声:以精神火炬照亮奋进之路

在五四精神的辉光中回望,我仿佛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师生们背负书箱跋涉千里,在烽火中坚守知识火种;太行山上的游击队员以血肉之躯筑起精神长城。这些不仅是历史剪影,更是镌刻在民族基因里的精神密码。新时代的"中国精神",正是要将这种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转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智慧与担当。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我们这代青年郑重承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罗盘,在专业深耕中锻造理论锐度,用田野调查触摸时代温度。我们将带着"抗战精神"中淬炼出的韧性,在乡村振兴的阡陌间丈量理想,在科技攻关的实验室里解码未来。当世界格局风云变幻,我们誓做中华文明的译介者,用青年视角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逻辑。

百年精神火炬永不熄灭,只因代代青年以心灯续燃。让我们携手将精神血脉化作奋进动能,在时代的答卷上书写属于新青年的壮丽诗行!

十六、

2024级本科生 郭珺涵

敬爱的守常先生:

展信安!

提笔时,仿佛听见您“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的呐喊穿透百年时光。您以“铁肩担道义”的赤诚点燃革命火种,用生命诠释“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胜利”的信仰。今日之中国,高铁飞驰、北斗凌空,您理想的“青春中华”已屹立于世界东方。作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我深知“理论清醒”方能“行动坚定”。您曾说:“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我愿追随您的足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炬,在思政教育领域深耕。未来十年,我立志成为青年理论宣讲者,用“青言青语”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投身基层调研,在实践中探索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融合路径;更希望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字化传播,让真理之光照亮更多青年。

守常先生,您未竟的事业将由我们接续。我将以“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实干精神,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信仰融入时代洪流中。这封书信,是跨越百年的承诺——新时代青年,定不负所托!

十七、

2024级本科生 廖湘云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我深刻体会到“中国精神”与“抗战精神”正是唯物史观中“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生动诠释。在《论持久战》的辩证分析中,毛泽东同志揭示了精神力量的物质性转化——抗战精神不仅是民族意识的觉醒,更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唯物辩证实践。今天,我们传承这种精神,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新时代将精神动能转化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力量。

立足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中国精神作为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典范,其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统一。我们青年学子应当像《共产党宣言》所号召的那样,在把握历史规律中担当使命:既要通过理论学习筑牢思想根基,更要像抗战先辈那样,将个人成长嵌入民族复兴的历史坐标。在此我郑重宣言:未来三年,我将以《资本论》研究为切入点,深入剖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用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照亮学术之路;同时积极参与“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十八、

2024级本科生 刘蕊菱

尊敬的杨靖宇先辈:

当了解到您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直至壮烈牺牲的事迹时,我深受触动。您展现出的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如今,中国精神、抗战精神在新时代有着诸多具体体现。在体育赛场上,中国运动员们顽强拼搏、永不言弃,为了祖国荣誉奋力冲刺,这是爱国精神与奋斗精神的结合。在日常,无数社区工作者默默坚守岗位,为居民排忧解难,传承着奉献精神。

身为大学生,我在学习中以您为榜样。遇到复杂的专业知识难题,不再轻易放弃,而是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努力攻克。在生活里,我积极投身各类志愿活动,送去绵薄温暖。未来,我也会持续在行动中传承和发扬这些伟大精神,为国家繁荣添一份力。

青春似火正当时

奋进鼓点不停息

“青年有话说” 开启

思维火花绽满枝

马院青年立潮头

对话往昔汲力资

青春誓言声铿锵

“强国有我” 志不欺

以行践言担使命

征途万里展旌旗


一审一校丨胡树飞

二审二校丨高 

三审三校丨薛安国

  发丨胡树飞

微信公众号